曲靖日报:追寻高原仙子

  • 2012.10.11
  • 作者:滕仕矿 袁艺


  • 来源:曲靖日报
  • 点击次数:

追寻高原仙子

 

(本报记者 滕仕矿 通讯员 袁艺)黑颈鹤,别名藏鹤,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禽类,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原鹤类,主要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迁徙,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然而,由于生存环境被破坏以及人类的猎杀,早在1989年黑颈鹤就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与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并列为“国宝”的黑颈鹤,1997年又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保护动物。

为了深入研究、保护这一珍稀物种,2009年曲靖师范学院丁伟博士与学生李国刚在黑颈鹤越冬地云南省会泽县和繁殖地青海玉树龙宝滩,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观察和研究,为黑颈鹤保护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研究成果。

 

乔装打扮走近黑颈鹤

  200910月,云南还未进入冬季,黑颈鹤已经开始陆续返回云南过冬。丁伟与学生李国刚立即驱车前往早已选择好的研究基地,几经辗转,他们赶到了距离念湖20公里的马树大海子。

  大海子是一个小湖泊,面积仅有念湖的五分之一,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附近居民稀少,环湖的沼泽生态保护完好,湖边水草茂盛、湖水清澈洁净,是黑颈鹤和斑头雁等水禽越冬的理想栖息地,近年来这里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越来越多,到2009年已经达到200多只。

  刚到研究地点,丁伟便顾不得打开行囊,就立即跟随保护员董发知前往黑颈鹤栖息地。此时已是正午时分,黑颈鹤刚刚觅食归来。它们轻盈地降落在湖水中,成双成对地嬉戏觅食或交颈而歌。在碧蓝的湖水中,洁白矫健的身影,仿佛是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如此迷人的景象,让丁伟激动不已,可他们距离鹤群还有四五百米,鹤群就发出一阵报警的鸣叫,霎时间整个队伍都骚动起来,有的转身离去,有的腾空飞起。“平时黑颈鹤对我很信任,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况,大概是把你们当成了坏人。”看到丁伟失落的样子,董发知开起了玩笑。黑颈鹤一直采取“敌进我退”的战略,与他们保持三四百米的距离,根本不允许靠近。由于距离太远,体形高大的黑颈鹤在镜头中只有蚂蚁大小。丁伟只好在远处用望远镜勉强观察。

  回到驻地已是深夜。董发知告诉丁伟,本地村民自古就有爱鸟护鸟的传统,从来不会伤害前来越冬的鸟类,因此,黑颈鹤不仅不怕他,也不怕当地的村民,大家平时去农田干活,与黑颈鹤擦肩而过,也不会引起它们的惊恐。为了能尽快展开研究工作,丁伟和李国刚决定乔装打扮成农夫。

次日凌晨,丁伟早早地穿戴好借来的蓝布大褂和大草帽。一番苦心没有白费,黑颈鹤上当了。丁伟蹑手蹑脚来到湖边,黑颈鹤还在休息,远远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只是伸出头颈张望了一番,又将头藏在翅膀中继续安睡,并未表现出惊慌的神情。他们终于可以靠近黑颈鹤了。整个寒假,丁伟师生两人就在大海子与黑颈鹤朝夕相处,逐渐赢得了鹤群的信任,也对它们的生活习性更加了解了。

 

救助伤鹤放飞“公主”

  刚到大海子时,黑颈鹤的体力消耗非常严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全力以赴地补充营养,以恢复迁徙中失去的能量。富饶美丽的会泽为它们准备了丰富的大餐。大海子宁静温和,虾、螺、鱼类和水生植物非常丰富。农田中残留的洋芋、燕麦也是黑颈鹤喜欢的食物。

  2010年春节后的一个黄昏,大海子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然降到了零下十几度。丁伟和李国刚正在寒风中观察,突然发现远处的水中有一个灰白色的身影,将望远镜调到最远才看清是一只黑颈鹤趴伏在水中。黑颈鹤一向爱动不爱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受到了伤害,还是染上了疾病?在这样的气温下,如果任由它留在结冰的湖水里,恐怕后果不堪设想。他们顾不得湖水冰冷刺骨,涉水走到它的身边。

  黑颈鹤一向十分警觉,但这只鹤却没有了往日的机敏,它眼睁睁看着两人一步步靠近,只轻轻挣扎了一下,又将头缩回到飞羽之中。经检查发现,这只鹤的腿部不仅有多处外伤,一些伤口还出现了感染。看着伤鹤无精打采的样子,两人非常着急,急忙查阅资料,并请护鹤员董发知买来抗生素小心地喂到伤鹤的嘴中。

  那天晚上丁伟和李国刚都没有睡觉,他们用柔软的棉布擦干伤鹤身上的水渍,小心地守护着它。也许是这只年轻的雌鹤身体强壮,经过一夜的精心照料,奇迹发生了,伤鹤黯淡的双眼有了光彩,并开始吞咽食物。丁伟却因在冰水中浸泡后没及时换衣服严重感冒。

  尽管重感冒引起的头疼、发烧令人痛苦,但伤鹤病情一天天的好转却给了丁伟巨大的安慰。大约3天后,伤鹤开始尝试着舒展翅膀,5天后已经能够跛着脚蹒跚走路了。几天的朝夕相处,丁伟对这只伤鹤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眷恋。

227日,伤鹤腿部的伤口已经痊愈,丁伟为它取名“公主”,并给它带上鸟类GPS追踪仪,把它放回原野,那种酸楚而甜蜜的感觉,就像送别远行的孩子。

 

云贵高原相恋

青藏高原成婚

  经过三个多月的休整,初春时节,黑颈鹤已经出现了恋爱的迹象。一些小情侣逐渐从单身群落中分离出来,开始单独行动,就连家庭鹤的行为也显得更加亲昵缠绵。伤愈之后的“公主”也恢复了往日的绰约风采,一只年轻雄鹤对它一见钟情。

  在大海子度过了六个月的幸福时光后,黑颈鹤变得非常强壮。随着春季的到来,黑颈鹤们已经做好了远行的准备,它们要借助强劲的夏季风返回青藏高原,到祖先保留下来的产房去繁衍后代。

  一队队洁白的黑颈鹤腾空而起,“公主”与恋人加入其中,它们迅速攀升,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的队伍,融入蓝天,向着遥远的北方飞去。丁伟也跟随它们迁徙的步伐,去遥远的青藏高原了解它们在繁殖地的生活习性。

  4月的龙宝滩还在零下十多度,周围一片荒芜,到处是枯黄的草叶,河流、湖水和沼泽上仍然覆盖着冰层,冰冷刺骨的湖水中生命仍未复苏。但黑颈鹤们已经冒着春雪,迎着寒风相继回到了龙宝滩。龙宝滩是青海省玉树县一处沼泽湿地,这里海拔4200多米,雨量充沛,但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不适合人类居住,方圆数百公里几乎杳无人烟,却为黑颈鹤和众多珍稀鸟类提供了安宁的栖息之所。每到夏季都有许多候鸟来到这里繁衍生息,黑颈鹤也对这片土地充满深情。

  为了掌握黑颈鹤的繁殖行为的珍贵数据,丁伟在冰天雪地的龙宝滩支起帐篷,用高倍望远镜仔细观察这鹤群的一举一动。通过GPS定位系统,丁伟发现“公主”已经平安到达。经过仔细分辨与观察,终于在一个黄昏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公主”:在金色的夕阳下,它正与恋人呢喃着头颈相抵,在水天之间,如同一幅绝美的剪影。

  5月初,雌鹤先后进入了产卵期。“公主”在距离岸边大约400多米处,一个四面环水的芦苇丛中产下两枚卵宝宝,夫妇俩立即四处寻找三棱草、莎草筑成一个直径半米多的巨型圆巢,又用柔软干燥的细草均匀地铺在中间下凹的地方。“公主”在新房中转了几圈后似乎感觉还是不够温暖,又开始撕扯腹部的绒羽,洁白的羽毛上渗出殷红的血迹。经过几小时紧张的筹备,一个温暖舒适的巢终于做好了。初为人母的“公主”急忙伏卧在卵上,寸步不离地守护着卵宝宝。

  黑颈鹤丈夫责任心很强,妻子产卵期间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天敌的袭击,雄鹤不仅会分担孵卵任务,让妻子能够外出觅食,同时还负责警戒。这段时间,雄鹤一改往日的温和优雅,如同一艘一级战备的巡洋舰,不停地在周围游动,伸长脖子,机警地四下张望。

  经过30多天的孵化,雏鸟终于破壳而出,这些身着棕色绒羽的小生命探头探脑,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幼鹤发育很快,几天后就可以站立行走,笨拙地随父母四处觅食。遵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这些小家伙生性淘气而且非常好斗,3天之内成活率只有60%,直到43日之后,斗殴行为才会消失。黑颈鹤父母对孩子照料得非常细心。从早到晚,“公主”夫妇有条不紊地觅食、喂养孩子,无论幼鹤多么淘气,也从不啄击幼雏,让人不禁感慨,黑颈鹤父母真是天生的好脾气。

  随着幼鹤的一天天长大,觅食喂养的担子更加沉重。“公主”夫妇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寻找食物,才能填饱一家四张嘴。几个月后,幼鹤已经明显长大,和父母的体型非常接近,但“公主”夫妇还是小心地将它们夹在中间,带着它们四处巡视,生怕它们有一点闪失。

转眼秋季到了,黑颈鹤开始更换羽毛。在新羽毛长齐之前,它们完全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很容易遭到天敌的袭击,这段时间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非常重要。好在“公主”夫妇对选择藏身之处很有经验,经过仔细搜寻,它们选中了一片距离岸边很远的滩涂,这里杂草茂密,而且有很宽的水面作为天然屏障,狼貛等天敌根本不可能靠近。它们和孩子们涉水进入滩涂,在一片干燥的地方悄悄躲了起来。一个月后,消声匿迹很久的“王子”和“公主”终于带着它们的孩子们重新出现在碧波之上,刚刚换完羽毛的它们显得洁白如洗。

 

高原仙子给予的震撼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长途跋涉中,危险几乎与黑颈鹤如影随行,死亡伤残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旦失去配偶它们就会孤独终身,不会再另觅佳偶。身体强壮的鳏夫往往成为迁徙队列中的首领,在长途跋涉中领头飞行,其余的单身则主动担负起“卫兵”的职务,中途不时离队巡视。在遇到天敌侵袭的时候,单身的黑颈鹤又会作为突击队,冲锋陷阵,与天敌殊死搏斗。当它们年老受伤,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它们就会唱着悲凉的丧曲,坠入大海,结束生命。

  随着了解的深入,丁伟注视黑颈鹤的目光由欣赏变为了崇敬。三年多时间,丁伟几乎所有的假期都在云南和青海追随着黑颈鹤。冬天爬冰卧雪,夏天风餐露宿,受尽蚊虫的折磨,不仅观察到无数精彩瞬间,还掌握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如今丁伟教授正在撰写中英文文章,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业界同行能了解到黑颈鹤的生存状况和个体行为。图片摄影 丁伟

 

 

 

三年多时间里,丁伟博士一直跟随着黑颈鹤迁徙的路径,进行研究。

 

 

 

 

 

 

 

 

 

 

 

 

 

新闻来源:曲靖日报珠江源晚刊(第四版) 2012108

网站链接:http://epaper.qjrb.cn/html/2012-10/08/content_129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