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李强:在“曲师”探索“未知”

  • 2023.09.05
  • 作者:罗丹 责编:罗丹 审核:宋仕彦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点击次数:

“探寻人类起源,是我的老师朱敏一直在做的事,也是我会一直做下去的事。科学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没有答案,我们在一次次向未知的探索中,接近真相。” 每一次跑野外,站在悬崖上,头顶是仿佛触手可及的云彩,脚下是李强视若珍宝的化石,他总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

1s.jpg

野外工作现场,李强正在端详一块化石

在《Nature》(《自然》)发表重大研究成果论文,入选2023年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荣获2023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曲靖师范学院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强博士深耕自己热爱的领域,“学校尽最大努力给我们的研究提供支持,我刚来时没有现成的平台,我参与了古鱼化石科研平台的建设,这其中收获了很多‘意想不到’。”

2s.jpg

2023年5月22日下午,共青团云南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昆明开幕,颁授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图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宁为李强颁发“云南青年五四奖章”(图片来源:云南发布)

3s.jpg

李强在共青团云南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现场

未来,无论是对于李强和他的伙伴们,还是对于曲靖师范学院而言,有“未知”,亦有“坚守”。还有更多未知的领域,要去探索;还有更多未知的可能性,要去开创。这当中,对科研精神和育人使命的坚守,照亮着前行的路。

“高峰”不止于此

2022年9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人类探源、追溯远祖”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自然》)以封面文章同期发表4篇重大研究成果论文,报道了志留纪“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将很多人类解剖学结构追溯到4.4亿年前的远古鱼类,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关键环节,刷新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进一步夯实了“从鱼到人”的演化路径。

4篇论文中,曲靖师范学院两名教师——安爵辅(Andreev)和李强为2篇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曲靖师范学院为这2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这2篇论文展示了关于双列黔齿鱼——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的研究成果,关于新塑梵净山鱼——4.39亿年前鲨鱼的近亲的研究成果。另外2篇中,曲靖师范学院李强分别为第二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展示了关于灵动土家鱼——揭示鱼类偶鳍起源的研究成果,以及关于蠕纹沈氏棘鱼——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奇迹秀山鱼——拥有盾皮鱼类组合特征的研究成果。

4s.jpg

李强和安爵辅(Andreev)正在探讨微体化石

那些跑野外“早出晚归”的日夜,那些在悬崖上一点一点敲化石的时光,那些“泡”在实验室里做微体化石研究的点滴……当做科研的艰辛与快乐,变成一项项推动人类进步的研究成果,在李强的老师、曲靖师范学院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敏院士的带领下,李强更加坚定了“勇攀科研高峰”的决心。

“高峰”不止于此,“我们在石阡的地层中发现了黔齿鱼,这个地层还有很大潜力,其他早期脊椎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还将产生一系列科研成果。”在李强看来,科研的“高峰”,不只属于某个人、某个团队,而属于整个科学界,他希望更多的科学家来研究这一领域,不断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更加清晰地找到“我们从哪里来”的依据。

在“热爱”中“相遇”

人类对起源的认识,由“从猿到人”到“从鱼到人”,历经了几代古生物学家的努力探索。“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李强所说的“巨人”,当中就有他的老师——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和朱敏院士。

2017年,在曲靖师范学院,李强结识了科学家朱敏。这一年,李强刚到曲靖师院工作两年,2015年,他是学校引进博士之一。从一间普通的办公室起步,到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再到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李强和他的伙伴在参与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忙得“不亦乐乎”。

他参与组织了在曲靖师范学院召开的第15届早期脊椎动物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交流探讨、开展合作。在朱敏的引荐下,李强攻读了中国科学院博士后,在古鱼化石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正是在曲靖师范学院,李强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从现生鱼类研究转向古生鱼类研究。“曲靖有得天独厚的古鱼化石资源优势,在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曲靖的古鱼化石研究正走向世界领先地位。”这个1987年出生的内蒙小伙,和老师朱敏一样,深深爱着这个地方,“这里有我深爱的事业,是曲靖,是曲靖师院,是一代代科学家前期努力积累的成果,共同成就了今天我们的科研事业。”

5s.jpg

李强(中)正在指导学生使用三维重建软件

他不太用“我”,更多用“我们”,他讲述老师朱敏对石阡这个地方前期就“跟”了10年,于自己而言不过是“水到渠成”;他讲述和共同第一作者安爵辅(Andreev)之间因为科研结下的友谊,赞扬安爵辅(Andreev)的科研精神;他感慨学校对团队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自己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与曲靖师范学院“相遇”,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相遇”,与化石“相遇”……一路走来,李强在一次次“相遇”中成长,发现“惊喜”,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热爱”。

用“力气”堆出“运气”

在贵州石阡一处因施工断裂的石层中,李强和伙伴们发现了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黔齿鱼、最早的鲨鱼类——梵净山鱼。李强总说自己“运气好”,团队伙伴开玩笑说他“脚气”好,走到哪里都能发现化石。

他以第一作者完成的“袖珍边城鱼”研究进入新华社评选的“2021年远古新发现”;曾登上微博热搜、被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的“橄榄纹曲师鱼”,是他作为共同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是第一条以高校命名的鱼类……

李强喜欢踢足球,如果用踢足球来比喻做科研,那么,每次“临门一脚”的“进球”,一定有“台下十年功”的铺垫。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李强的“好运气”背后,是多年艰辛的努力。在探寻化石的科研之路上,如果不是有足够的准备,又怎么能从“寻找”到“相遇”再到“发现”,让一项项研究结出硕果呢?

看似“一气呵成”的成功,实则充满曲折。“我们前前后后总共带回来大约4吨化石,经过一系列后期处理,才还原出黔齿鱼的23颗牙齿。”而每一颗牙齿,也只有1至4毫米。在实验室里,微体化石酸处理与挑选要经过7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必须小心翼翼。从野外到实验室,李强和他的伙伴们,总是要保持这样的“小心翼翼”。蹲在悬崖上,既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也要注意不能破坏了和普通石头“难舍难分”的化石。

在“相遇”中“坚守”

“正是4亿年前在曲靖,那条不安于现状的鱼,冲破重重困难,努力从海洋爬上陆地,才有了今天的我们……”2021年,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在曲靖师范学院建成,李强为前来参观的人们做讲解,每一次都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以“青年科学家”称呼李强,他会很谦虚,他更喜欢“高校教师”这个定位。

作为曲靖师范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从2015年刚进校到现在,李强一直记得学校鼓励大家以科研“反哺”教学。他做科研、搞教学、当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在招生就业工作中,和学生“打成一片”。他上《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等八门课程,以及学校新开设的《古脊椎动物学》,在课堂上口若悬河,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窗”……

6s.png

课堂上,李强正在为学生讲解“橄榄纹曲师鱼”和“袖珍边城鱼”,他画在黑板上,栩栩如生

是博士,更是党员!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任务,李强乐呵呵接受,并努力做到最好。他做了三届班主任,是学生喜爱的“强哥”。颜岳辉、丁雪梅、张娜、鲜祖敏等学生,在他的影响下,分别考取了云南大学古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彭礼健、赵应天留校工作,在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做科研助理;一名学生毕业后考到会泽做老师,一次在野外发现了“会泽滇双翼鱼”……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段迷茫期,在班主任李强老师的影响下,我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古生物学,通过四年大学时光的努力积累,毕业后继续留在学校从事古鱼化石研究相关工作,我是幸运的!”彭礼健从上大学到毕业,一直跟着李强,接触古鱼化石,认识了张弥曼、朱敏等科学家。这次在《Nature》(《自然》)发表论文,作为团队成员,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世界顶级科研期刊上,彭礼健特别激动,“如果不是来到曲师,如果不是认识了这里的老师,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原来可以这样精彩。”

将种子播种在学生心中,还不够,“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保护古鱼化石资源”,在张弥曼、朱敏的指导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曲靖师范学院的支持下,李强和同事投入到曲靖市的科普教育中。团队成功申请到了“云南省院士工作站”和“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平台。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建成后,李强一直坚持做科普讲解工作,团队已为10000余人次进行讲解,其中,中小学生4000余人次。“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样子,我就特别开心,我要把曲靖古鱼王国的故事好好讲给他们听,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很多孩子都深深记住了这位学识渊博的“李强叔叔”,记住了这次精彩的“探秘之旅”。

7s.jpg

在曲靖西屯动物群,李强正在教小学生辨认化石

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云南大学和曲靖师范学院合作共建的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接下来,在中科院和省市的支持下,曲靖师范学院把目标瞄准建设珠江源世界地质公园,加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实现这个目标,李强和他的伙伴们信心满满。

李强的时间表上,每天都很充实,在野外、在实验室、在教室、在课堂、在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他有丰富的角色。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和同事们推动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同曲靖市科技馆合作,进行网上预约参观;同曲靖日报社合作,推出“一周一鱼”专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讲述古鱼故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走近化石,走近人类起源。

(本文图片由李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