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旅游学院】深化“政教产学研用”协同融合 培育卓越地理科学专业人才
曲靖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源于1991年办学的专科专业,2005年经批准招收普通本科生,2021年地理学被列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点,2023年,被列为云南省一本批次招生专业,2024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全省第三,为C+级别。地理科学秉持OBE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特色,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把“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致力于培养师德高尚、政治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教学能力突出、综合育人和班级管理能力较强,勤于反思和发展的中学地理骨干教师。
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项,在研省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14项,出版教材/专著11部,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获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项,省级教学比赛奖项4项,建成省级一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3门,精品课程1门;学术影响及社会声誉逐年提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卓越地理教师
学院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围绕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开展反向设计、正向施工,优化重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生,从“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四大方面综合构建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模式。
学院创新促进发展的评价机制,推动地理师范生自我发展,夯实从教素养之本,以地理师范生从业能力为培养核心,将卓越地理教师素能培养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近三年,地理科学毕业生213人,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教师从业率超过71.8%,考研率达26%,位居学校前列。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全国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省级44项,在“互联网+”和“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项。毕业生在各自岗位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沾益区第一中学校长张前林、会泽县大成中学副校长吕子艳、会泽县茚旺中学教务长陈俊、师宗县第一中学政教处主任刘伟、威信县第一中学地理备课组长王永钞等,他们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依托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理科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高级职称占比4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硕士学位教师12人,硕博比例达100%。学院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将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表现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将教师思政与师德师风列入考核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学院教师团队获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2人获曲靖市“珠源人才”称号,张梅芬副教授主讲的《人文地理学》获批云南省一流课程;朱海燕教授、于龙教授主持立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于龙教授、吴仕海博士、倪玲梅博士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张梅芬副教授指导学生获“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学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3名教师在“高教社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指导学生在“田家炳杯”第九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
深化区域融合,建立“政教产学研用”五主体
协同育人平台
地理科学专业积极加入由云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地理科学专业智慧西部行项目”。该项目汇聚了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云南省本科高校课程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以及泰国清迈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推动西部地区地理科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路径。
与麒麟区第七中学、曲靖市二中附属中学、曲靖市民族中学等近20家学校,共同开展人才供需对接研究,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共建课程体系,酝酿共同推进学科地理硕士点建设。
依托曲靖市旅游发展研究院等6家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教学及服务地方工作。与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等7家政府组织、曲靖市旅游协会等3家行业组织,共同撰写《关于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的实施方案》《曲靖市文化旅游发展白皮书》《曲靖市发展蓝皮书》,共研《“清凉曲靖”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等10余项地方项目。与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曲靖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山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桂林旅游学院、肇庆学院等联合举办西江旅游发展高峰论坛。
以评促建铸牢育人根基 持续改进促育人成效
地理科学专业提交认证申请以来,严格对照8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开展自评自建工作,持续完善地理科学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完成202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修订,建立了完善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持续强化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完善师范专业持续改进工作机制。此次认证工作全面检验专业办学水平,地理科学专业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建设理念,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