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体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度报告

  • 2017.01.17

  • 来源:教务处
  • 点击次数:

云南省体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度报告

曲靖师范学院体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编制


一、基本情况

2007年7月经云南省教育厅批准建立了曲靖师范学院体育教学实训中心。中心自成立以来,学校累计投入经费1000多万元改善和增加基础设施,现运动场馆室共有45个\块,总面积为70552.17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馆室8个(综合体育馆一个,体操馆1个,武术馆1个,篮球训练馆两个,网球馆一个,乒乓球馆,健身馆一个),合计面积为15623.25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34个,其中塑胶田径场一个,沙滩排球场一个,轮滑场一个,小足球场一个,室外篮球场21块,室外排球场9块,合计面积为54928.92平方米,生均运动场面积约为5㎡以上,较好地满足了体育教学、课余锻炼和运动竞赛的需要。2010年云南省民委、云南省体育局授予体育学院“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称号。在2010年11月体育学院正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使我校成为整个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州院校。

中心现有教职工50名,专任教师44名,高级职称教师13人,教授3人,副教授10人;中级职称教师2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在读博士3名,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8%。学院聘请了7位全国知名体育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训教学和实验队伍,保证了全校12700多人的公体教学训练和体育学院800多人的专业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完成了全校每年学生实训80余万学时数。多年来,中心一直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理念。中心服务广大师生,在全校开设大学公共体育课14个项目和体育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技术课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体操、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专项训练等,实验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等。

中心按照“厚基础、重实践、强特色”的原则,注重教学和训练模式改革,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潜能大的大学生,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措施

1.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项使命的重中之重。全面贯彻和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立足学院实际,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素质的中心工作。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潜心研究学校《曲靖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总结学院办学经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学院成立教学指导小组,组建以教学副院长为组织的教学团队,负责研究教学有关问题,并逐项督促落实。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制定和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环节的监督控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监督体系的建设,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强化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建设和管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2.以科学的理念推进实训教学体系建设

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上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制定本科教学计划时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体育教育专业加强师范能力培养。传授基本教学训练知识,教会学生体育技能的应用、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技能,使学生了解科学训练的主要过程和基本方法;注重学生运动素质的提高,加强示范能力、队列变换、口令指挥、裁判能力等师范能力的训练;社会体育专业使学生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的运动技术,教学中注重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和各运动项目的示教能力、裁判能力等的培训;大学公共体育注重运动方法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公共体育“三个有利于”的要求,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一年级以基础体育课程为主,将田径、体操、篮球、武术等项目作为每个学生的必学、必练、必考项目。二年级以选项课程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由选项学习。选项课包括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散打、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健身气功等项目。三年级以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项目提高课,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四年级结合师范院校的特点开设班级体育活动的组织课。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学生参与锻炼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3.构建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形式,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协助和独立动手操作来完成,对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不断进行研究,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和电教手段,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能力。开展第二课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自学训练的环境,培养学生对教学训练的提高和创新能力。

面向体育学院学生,开设体育拔尖人才班,培养运动竞技特殊人才。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强化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训练,能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比赛;并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担任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能力。主要开设项目有: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乒乓球、田径、健身气功六个项目。中心严格组织对拔尖人才项目教练员的选拔工作,确定6名教师分别承担田径、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乒乓球和健身气功的教练员工作。6名教练员均为专业突出,乐意付出的教师,并各自制定各个项目的选拔考评标准。

积极探讨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科学的配置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实训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训课程设置方面,大学公共体育实训16个,体育教育专业球类实训8个大项59个小项,体育教育专业基础实训7个大项63个小项,社会体育专业球类实训9个大项59个小项,社会体育专业基础实训6个大项39个小项,体育教育专业实验4个大项37个小项,社会体育专业实验3个大项26个小项。其中每门实训及实验课程中,都有综合性实验(实训),课时数为36学时的,安排综合性实验(实训)不少于2个。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时数安排与分配得当,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4.建立与实训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多元考核办法

为了检验学生对体育综合能力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中心不断完善实训课程的考核办法。逐步从实训实验评定、单一的技能评定或者期末测试评定过渡上升到过程量化考核、技能考核与期中、期末考核有机结合的多元考核办法,学生实训课程综合成绩以100分制计算。

(1)体育专业学生实验实训考核按比例评分  平时成绩占20%,期末理论成绩占20%,期末技能考核占60%,其中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根据考勤、课堂表现、期中考核按比例评分,期末理论考试为理论考试,期末技能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组制定的考核内容进行技能考核评分。

(2)期末理论考核  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要求制作试卷考试内容,在120分钟内完成考试内容,由考试评分组教师批阅试卷后按评分表标准给出试卷评分。

(3)公共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占20%、期中技能成绩占30%、期末技能考核成绩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根据考勤、课堂表现、期中考核按比例评分,期末技能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组制定的考核内容进行技能考核评分。

体育教育专业,专业必修课中实训教学学分不少于77学分,约占该专业专业必修课总学分(165)的47.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业必修课中实训教学学分不少于89学分,约占该专业专业必修课总学分(165)的53.9%,公共体育和实验课程成绩合格后学生可获得1-2个学分。注重过程的管理和考核,通过平时技能训练表现、期中检查、期末技能综合考核等手段对学生实训过程环节量化评分,旨在考核学生对体育基本技能的掌握和操作应用,考核学生通过实训过程后的体育运动能力。

5.加强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实训教学中心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理论教学、运动训练与实验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实训教师队伍。中心现有教职工50名,专任教师44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中级职称教师2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在读博士3名,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8%。

6.建立机动和实训教学发展需要的管理制度

    体育教学实训中心实行校、中心两级管理。学校负责制定实训中心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总体建设规划,提供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的经费,提供实训场馆和环境改善等所需经费,提供实训中心教学正常运转、场馆维修、设备更新改造等运行经费。中心负责实训课的教学、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中心执行学校关于体育场馆管理的文件和管理规定,并制定管理细则。

中心工作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实训中心的各项工作,统筹调配教育教学资源。场馆主任分管相应场馆的各项工作,组织开展教学实训工作。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免费开放,接待学生人数多,教学资源使用率较高,发挥了体育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效益,年均接待40多万人次的学生教学训练和锻炼,同时接待体育学院学生进行实验。

中心正在积极建设网络化的实训教学平台,已建成有体育教学实训中心网页,田径和运动解剖学两门网络课程,编写了部分实验、实训用PPT课件,组织了网络实验(实训)教学资源。中心的管理信息可以通过校园网发布。随着校园网的普及,中心将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并实现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

体育教学实训中心制定了《体育实训中心规章制度》,保障实验和实训教学正常运行。中心制定了相关的管理细则,明确了人员的岗位分工,健全了实训人员岗位责任制,对实训人员进行考评。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场馆设备的完好率达到98%以上。根据实训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新学年开始前,进行岗位聘任,明确岗位职责。学年结束时,根据履职情况和业绩进行考评,津贴分配实行动态管理。中心合理安排指导教师,合理安排体育场馆开放所需的值班人员,保障实训教学正常运转,实训教学运行经费投入制度化。

中心正逐步建立健全实训教学质量标准及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已实施了督导组随机听课,加强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教,开展示范教学、点评教学等教研活动,从各个教学环节加强管理,以保证实训教学质量。

7.建立建设新的实训教学基地,创建学生就业平台体系

实施校企联合,校政联合,校校联合,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的产学融合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联合训练、专业实践等,强化实践教学。此外,委托实践教学基地锻炼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各项措施的实施,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

三、建设成效

中心建立以来,教师在教研、科研和教师自身参加比赛方面成果丰硕,指导学生成绩突出。以下是2016年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和教师教研、科研及比赛的成果。

1. 大学生健康体育体质水平得到改善,大学生运动体育能力增强

自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体育学院承担着全校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训练工作,,本学年在教师指导下共完成公共体育学生教学锻炼267000余人次;完成体育专业课教学114600余人次 ,完成运动解剖学和体育保健学实训教学4862余人次,完成各项目训练41600余人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奠定了基础。通过对2015级学生的BMI指数、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座位体前屈、引体向上、仰卧起坐、1000米跑和800米跑九个指标进行跟踪测试,测试发现,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学生BMI指数为正常值的合格率,其余各项均得到提升,整个数据显示改革前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学生体质状况具有明显改善。统计显示,本次教学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改善较明显,改革具有成效。升作用,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实现了教学改革的既定目标。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稳步提升,锻炼身体习惯积极性提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人数明显增加。

2016年体育学院教学实训中心场馆使用频次表(人\次)

场馆名称

使用性质

使用频次(人\次)

合 计

备   注

羽毛球

教学及训练

27612

27612

乒乓球

教学及训练

23796

23796

网球馆

教学及训练

10314

10314

体操馆

教学及训练

19368

19368

武术馆

教学及训练

33624

33624

篮球(场)馆

教学及训练

161028

102708

排球(场)馆

教学及训练

30672

30672

足球场

教学及训练

68976

68976

田径场

教学及训练

199152

199152

实验室

教学实验

4862

4862

合      计(人\次)

428654

2.学生参与竞赛成绩突出

学生通过专业训练、拔尖班等训练,专业素质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斐然。在体育竞赛和国际交流方面成绩突出。2014年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名列第十三名,为云南省历次参赛最好名次,其中田径获得第三名,技术总分获得二等奖。曾经先后5次参加全国高校网球比赛,2013年获得全国高校网球“体育道德风尚奖”,2014年7月获得全国高校网球专业组团体第五名,2016年获得科研团队奖和突出贡献奖。在2014年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得7金18银16铜;足球获得云南省大学生组第三名。2014年男子篮球队获得中泰越南国际邀请赛冠军。2106年7月,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比赛,获得易筋经竞赛功法集体赛一等奖、五禽戏集体赛三等奖,谭明彬荣获六字诀竞赛功法第八名、张宏艳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我院40名师生代表曲靖市参加了在临沧市举行的2016年9月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锦标赛取得了女子团体吹枪、女子个人跪姿和个人全能第三名,民族健身操三等奖,以及第四名至第八名9个名次的优异成绩,射弩队取得我市参加该项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2016年11月,受曲靖市农业局和市文体局委托,19名师生代表曲靖市参加云南省第九届农民运动会,取得了5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的好成绩。2009年以来,先后有80多名学生考入包括省内外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4.教师教研成果丰富

在科研方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3项,省院省校合作课题1项,云南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云南省教育厅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467篇,出版学术专著9余部,教材10余部,其中核心论文:30篇,SCI3篇,EI10篇,ISTP10篇。科研论文获得全国学术论文一等奖15项,国家民委三等奖2项,云南省哲学社科三等奖2项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40余人次,10余人次人参加亚洲体育科学大会、泛亚洲体育科学大会,5人参加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体育科学大会。

期中2016年中心共出版教材专著6部,是中心第一次在A类出版社出版,2部为专著,学院科研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2016年我院教师共发明专利16项,期中实用新型项目6项,软件著作10项。2016年我院教师获得1项科研国家社科课题,发表科研论文72余篇,期中核心论文8篇,王鹏老师获得云南省政府的哲学社科三等奖,提升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5. 学生社会资格能力认定在上新的台阶

学生社会能力资格认证是国家对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或进行社会服务的资格能力证明,是社会对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认可。2016年体育学院对学生进行了羽毛球、网球、田径、篮球、排球和足球的裁判培训,并参与了级别认证;对142名学生进行了二级社会指导员培训,并进行了认证考试,全部学生通过了认证考试,领取了二级社会指导员证书。

6. 社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

在2015年的基础上,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有效的锻炼和检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探讨新方法、新理念,完善教学体系,优化教师队伍,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中心始终秉持着“促进校政、校校、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一年来,相继承办了曲靖市卫生系统、劳动局、银行系统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运动会等地方体育竞赛,承办了云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羽毛球比赛、云南省“教育财会杯” 第四届运动会等省级赛事,为带动地方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逐步加大与曲靖市文体局所属曲靖市文化体育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和曲靖市训练中心的合作,多次派出志愿者服务地方承办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从初始的引领工作至全面提供场外秩序维护、门票检查、安全检查、场内引导、新闻媒体服务、场内中圈旗帜摆放等服务工作,并派出师生担任部分项目的裁判工作,受到一致好评,为双方即将建立长期稳定的赛事服务机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校企、校校合作效果显著

实施校企联合,校政联合,校校联合,强化实践育人。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的产学融合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联合训练、专业实践等,强化实践教学。此外,委托实践教学基地锻炼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各项措施的实施,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院与泰国东方大学、泰国体育大学春武里分校等建立了正式合作关系,每年互派师生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截止2016年2月共互派60余名师生互访。

根据学院发展需要,2016年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新增设了会泽体育中学,西双版纳万达主题乐园,堡格莱斯健身会所,麒麟区花柯小学等5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

体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多年的建设,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下一步建设更高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实训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