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源晚刊:大海深处的低吟浅唱
大海深处的低吟浅唱
——美术作品《深海》系列创作者傅保中访谈
本报记者 张艳 文∕图
傅保中在给学生讲授坦培拉综合技术。
《深海》系列作品之《彼岸》。
《深海》系列作品中,本土的爨文化元素得到很好彰显。
傅保中,云南美术家协会会员,曲靖市美术家协会秘书长,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日,知道他出了一本画册,取名《深海》。习惯于他原来画风景化的传统,也就很不以为然,不就是以大海为对象的一组风景描摹嘛!等到那一幅幅色调深沉、构思奇绝、立意深刻的画作呈现在面前时,我竟然感到了一种震憾:大海可以这样画?一种风景的题材居然可以融入那么多对历史、对人生的思考?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元素竟被如此巧妙地与大历史大题材相结合?在十多年对水彩画默默地、卓有成效地耕耘之后,他又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技术创新之路?
大海是平静的,平静得让你看不到它深处的波澜壮阔,大海又是汹涌的,汹涌得让你渴望坐在它的身旁,努力去寻找内心里的那份平静。在创作的过程中,傅保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从而越过思想上的波云诡谲,最终呈现出一种宁静与祥和?让我们走近傅保中,走近他的《深海》系列,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去倾听他思想深海里的低吟浅唱。
记者:先从你画作的主题说起吧!在你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大海,或沉静或咆哮,或停滞或流淌,但总体感觉色调是沉郁的,并且在其中,人们还看到了历史上的海洋战争的遗迹和如今与海洋相关的许多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的元素,请问,你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从而以海洋为创作主题的?
傅保中:《深海》是我近五年来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延续了我近期的一些创作心得和思考。2007年,我作为教育部资助的青年访问学者,到中央美术学院张元先生工作室访学,参与了他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研究,我就带着历史题材的思考和课题去做,后来创作了一批作品,2011年底出版了个人的第一本画集,就是《深海》。
关于历史题材,我从几个方面探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这句话受到一些人的批评,但对于当下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和思考者来说,失去了当下的语境,历史可能真的一无所用,甚至可能无法存在下去。真正的艺术创作应该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一直伴随着我绘画的主题。我们如何在当下的语境中客观评价历史,一个艺术家的作用是有限的,或许只能呈现、描述和分担现实,或者,仅仅能关注,像关注你远行的亲人。
我少年时代就一直向往大海,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精卫填海》书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意,我对海的想象从未停止过。而见到大海是多年以后的事了,2008年和中央美院的同学拿着地图乘车去看了一天的渤海,和想象中的大海有很大的区别,后来有机会又到过北部湾、亚得里亚海。
海洋是人类的故乡,它始终是一个诗意情结。大海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通道,无论是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还是哥伦布、麦哲伦,人类对大海的梦想和探索从未停止过,大海情结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寄托、一种希望和梦想 。
和儿时单纯的喜欢不同,要理解和读懂大海十分困难,在作品中,我解读的方式,就是写出作品的关键词。中国有着1.8万公里的海岸线,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被称为蓝色国土的领海和海洋专属经济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但到了近代,大海却承载了太多沉重的内涵。对于太多中国人来说,大海始终是一个梦和隐痛。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经过半个世纪的腥风血雨,终于赢得了和平,实现了统一,以海洋为标志的蓝色文明在近100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重新打开了国门,进行海洋主权的捍卫,在这个时候,关注我们美丽的南中国海、激浪、大海,是这个时代赋予的新的内容。大海,是一部难以诉说的历史,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有太多的容纳,是我们要思考和必须思考的一种地理和心态,所以我最终选择将海洋作为创作主题,因为它追求英雄情结和宏大叙事的格式,能使一个作品承载很多的历史感和某种使命感,而这是我一直在追求的艺术理想。我的这个系列作品出来后,先后有三个名称《海洋史》、《太平洋》或是《深蓝》,最终定为《深海》。
记者:在你的作品中,曲靖本地文化元素“爨”被你呈现得很独特,让人深切体会艺术创作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则,请问你是如果看待“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命题的?你又是如何将本土文化元素与自己的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傅保中:曲靖是爨文化的故乡,人称“二爨之乡”, 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是先祖留给我们的瑰丽的地方文化遗产,哺育了曲靖这片山雄水秀、文化璀璨、人杰地灵的土地,同时它们也正在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文化之林。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艺术创作者要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虔诚地匍匐在脚下的土地上,吮吸地方文化的乳汁,只有这样,他才具备创造更辉煌文化形式的可能,而只有具备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与精神,才有走向世界的勇气与内涵。对于我而言,曲靖文化元素中的“爨”,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视觉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如果不能客观地认识“二爨”的价值,我们就会走入误区。在我作品中的“爨”元素的使用,我着重强调它的视觉审美价值,即从爨宝子碑拓片中体现出的坚硬、质朴、苍凉、悲壮,它蕴含了曲靖文化精神的渊源和底色,而这刚好契合了我的《深海》系列要传达的视觉审美价值。
记者:在你的作品中,传统文化元素诸如佛像、普渡、涅磐等都被放到海洋中来表达,请问你如何看待现代艺术创作与传统文化积淀的关系?
傅保中:关于艺术传统,如大敦煌壁画和西方教堂的湿壁画,历经千载却依然光耀千秋。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伟大的精神宝库,中国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最优秀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有这丰富伟大的传统和无穷的技法,无论在山水、花鸟、人物上都有经典的作品出现,是每个艺术家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中国画的这一形式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它的辉煌与荣耀,我吸收了敦煌艺术中的很多内容如佛像的造型等,向传统开路,想探索它是否还能有更新的表达可能。
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有两条线,追寻着笔墨的线索和不追求笔墨书写的两派,是否还有新的空间呢?新的材料与新技法的引入拓宽了它,使它具有了某种可能。《深海》使用了拓印、版画、线描、坦培拉等综合技法,探寻技术与艺术的契入点,以材料来表现和扩展绘画的内涵,作品的形式和工具材料,表现技法、手法、个性风格等,每种方式的引入,都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把门户打开,吸纳其他艺术形式的新的内涵形式,不失为一种取向。
记者:你的《深海》系列主要采用的是坦培拉综合技术,能详细谈谈这种技术的特点吗?
傅保中:坦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来源于古意大利语,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胶性颜料及结合剂组成的绘画,也常单用于鸡蛋等乳性胶结合剂组成的绘画,是文艺复兴前西方主要的绘画材料。坦培拉绘画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创作技法,文艺复兴以后逐渐被油画(油性坦培拉)代替,后被凡爱克兄弟改良成油画,但此种技法一直没有消失过,仍然有许多大师在做。进入20世纪以后,艺术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时期,人们又重新发现它的光辉,像美国的安德鲁·怀斯、加拿大的克尔维尔、西班牙的洛佩兹都是坦培拉的高手,源自古老的传统,却经过自己的改良和创新,都有新的体会和不同的收获。回到作品那里,你只是感到震撼,感到艺术有无穷的可能性,这就是视觉的力量,也是文字所不能抵达的地方。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局限的地方,从传统出发,达到了不同的彼岸,这就是坦培拉的魅力所在。
记者:绘画首先是一种视觉艺术,然后才能抵达人的内心,你认为一般人如何才能进入欣赏艺术的通道?
傅保中:潜隐的事物存在的某些特质并非绝对遮蔽,它们只是表象上的静土,而那些瞬间即逝的事物,必然要经历时间的穿越。思考使材料赋于予精神内涵,沉淀之后逐渐彰显思想的光泽,我试图在微不足道的平凡物象中抓住那些像幻觉一样潜隐的东西,使这些东西能够在画布上彰显与存在,并成为一种可靠的经验。
材料造型的过程是运用材料的质量来把握形象细节中最为微弱的、跳跃的漂移痕迹,“漂移”在坦培拉的作品里是一种时间和美的流动,缓慢,但终究要回归沉寂。如果“彰显”只是表述物的存在,隐藏着就是幻觉的热情,在绘画里,或许形式亦是内容,你能把二者分开吗?相互支撑又相互伤害,这正如我们行走在理想和现实的场景中,是谁在推着你,使你前行呢?彰显与隐藏,只是思考的物化,像遥远的庞贝古城。
如何进入欣赏艺术作品的通道呢?通常情况下,你要看懂它,就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你要了解梵高,就要知道关于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知识,就像要读蒙娜丽莎要了解文艺复兴一样,要读贝多芬,就要有一点关于交响乐的知识,否则我们就不能得到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祭侄文稿》中的苍凉悲怆,《大江东去》的英雄吁嘘,如何才能唤起你内心的期待视野呢?最重要的是你要有体验,包括知识的储备和艺术的实践。
新闻来源:《曲靖日报·珠江源晚刊》4版 特别报道 (2013年9月4日)
网站链接:http://epaper.qjrb.cn/html/2013-09/04/content_160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