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日报:砥砺奋进奏华章 凝心聚力谋新篇

  • 2016.06.22
  • 作者:吴士昊 钱润光


  • 来源:曲靖日报
  • 点击次数:

珠江正源,乌蒙磅礴。钟灵毓秀之地,尊师重教之乡。在珠江源头、“二爨之乡”这块兼具山之厚重、水之灵秀、散发着浓郁墨香的土地上,有一方求学的圣地、成才的沃土,这就是曲靖师范学院。踏着“十三五”规划的春风,和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学院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曲靖日报:砥砺奋进奏华章 凝心聚力谋新篇

曲靖师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述记




2015年5月,党委书记李国疆代表学校与台湾修平科技大学及新西兰商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5年9月,校长浦虹与师宗县县长龚加武签订校政合作框架协议



2016年3月,该校实施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丝路华彩——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展巡展》首展开幕



备受师生喜爱的学术文化体育艺术节开幕



第一届学术文化体育艺术节文艺演出



素质教育中心成立十周年教学成果汇报演出




   坚持“育人是办学第一使命,教师是办学第一资源,教学是教师第一天职,发展是办学第一要务”的办学理念,建校至今,曲靖师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级应用人才9万余人,已发展成为曲靖教育发展的龙头、合格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

   学校2007年6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云南省优质生源高校,毕业生连续11年以93%以上的就业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2011年12月和2015年2月连续两次被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为“全国文明单位”。


立德树人:园丁摇篮桃李香

   何金亮,来自师宗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一直坚信,即便是一只平凡的小鸟,只要怀揣对天空的向往,也能如同雄鹰般翱翔。2015年毕业在即,他13次往返于昆明与曲靖,26张火车票,3640公里的路途,记录着他的奋斗历程和艰辛付出;8场笔试,5场面试,何金亮以出众的表现,证明了自身实力,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收到了中国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石化、CVTE集团等6家知名企业抛来的“橄榄枝”。

   2015年考研结果揭晓之后,化学化工学院20111321班樱苑3栋221宿舍与桃苑2栋208宿舍成绩惊羡众人,两间宿舍报名参考的七位同学都如愿以偿得到在更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的机会。221宿舍的徐亮考取西安交通大学、张建平考取江西理工大学、卢训博中榜华中科技大学。而208宿舍也巾帼不让须眉,贺星星收到中国海洋大学录取通知书、齐真真考取沈阳化工大学、吕龙应与朱雪娇一起相约湘潭大学。剩余未参加考研的五位同学也都找到了工作。金秋时节,两间宿舍的同学们将纷纷去往梦想之地。

   此外,历届校友中,还涌现出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贡献的徐文烈将军,《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抗日名将王甲本,“全国三八红旗手”、党的十八大代表胡艳,“云南省教育风云人物”和“云南省百优校长”郭跨存,“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陈家顺,全国模范教师徐瑞等大批优秀人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潜能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初步形成了卓越人才、复合人才、拔尖艺体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党委书记李国疆说。

   “十二五”期间,学校着力开展本科教学提质创优、学科学位点建设、推进应用型转型等工作,努力提升内涵、打造特色,办学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明显扩大,收获了一张张精彩的成绩单。

   学校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新增本科专业16个,学校本科专业数达50个。不断加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力度,获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7项。不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新增省级精品课程2门,总数达9门,新增校级精品课程10门,总数达23门,同时通过引入尔雅和好大学在线慕课,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建立实践教学基地89个,逐步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构建创业支撑体系,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扶持年轻学子创新创业,该校大学生创业园正逐渐成为高校创业园区的品牌和亮点。学校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奖、贷、助、补、免”和包括“绿色通道”在内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

   五年来,向社会输送本科生15207名,专科生1181名,考入“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就读研究生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人数达387人;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竞赛中的获奖人数逐年上升,获国家级奖项521项,获省级奖项1023项,获奖人数达1544人。学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处于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国际化办学逐步深入。“十二五”期间,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实习、留学879人。成立“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曲靖分院”,启动与泰国东方大学、美国宾州曼斯菲尔德大学、新西兰商学院和林肯大学联合招收“1+3”、“1+2+1”等多种出国留学人才培养项目;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韩国、老挝、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23所高校和教育管理集团,以及教育服务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深入开展教师互访、师生交流、学生留学和学生海外带薪实习等项目,稳步、高效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国际化进程。刘志坤等多名学生因留学、游学而在国外成功创业。


师资建设:百年树人育英才

   教师是办学之本、大学之根。常言道,本固枝荣、根深叶茂。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

   “十二五”期间,引进博士29人,博士总数达到72人;教职工考取博士52人;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2.6%。80余位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访学,30余名教师获得省突省贴、省教育功勋奖、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等奖励。聘请英、美、加、泰等国外教49人次,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367人次,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次,创建汉语国际教育培训推广中心。

   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以组织承担科研项目为突破点,提升学校科研综合实力,学校在科研项目、成果、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与“十一五”末相比增加了7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与“十一五”末相比增加了9项。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国家出版总局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居全省高校前列,科研项目总数达到409项,国家部委以上项目的种类得到进一步拓宽,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建设省级人文社科创新团队2个、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铜商文化研究院等校内研究所(中心)发展到29个。

   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组建了4个独立研究机构,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达到2990万元,是“十一五”末的5.6倍。完成了“曲靖市主导产业培育研究”、“曲靖市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等课题10余项,承担了“曲靖市经济发展蓝皮书”等专项课题,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以该校校友桂涛声的故事为素材创作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歌剧《涛声依旧》成功公演并获得好评,为艺术教学改革和协同创新创造了典型经验。


规划引领:搏击长空振翅飞

   战略规划是一种积极主动、面向未来的管理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管理中被普遍应用。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后发追赶型的状态,特别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时代,大学的定位和规划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大学怎样认识战略规划?又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

   对此,曲靖师范学院院长浦虹给出了答案。她说,作为州市高校中第一批升本的院校,曲靖师院要主动融入云南和曲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之中,围绕主导产业建立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构建同云南和曲靖主要产业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凝练办学特色;二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同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实训安排有效结合起来,邀请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一线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准确对接。

   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确立既区别于传统学术性大学,又区别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定位,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坐标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党委书记李国疆对学校发展定位的认识清醒而自信。

   进入“十三五”,学校将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事业发展全局,把握地方性、师范性和应用性特点,走内涵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力争在专业覆盖、特色学科、国际化程度、区域社会影响力、贡献率诸方面形成优势,实现学校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完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打造教师教育专业群、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群、生物科学与食品工程专业群、应用型理工学科专业群、艺术学专业群、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群,形成以5-6个省级品牌专业为主干的专业集群,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学科专业支撑。在稳定专业总量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办好区域(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

   建设优势人文社科和高水平有特色理工科。建成3-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特色学科群,为强化内涵建设打牢学科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依托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历史学等学科,深入挖掘云南和曲靖地方民族文学艺术、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铜商文化、珠江流域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亮点,取得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学术成果;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等学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和“十三五”期间的建设,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形成若干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产生一批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依托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建设理工学科群,深入开展云南和曲靖能源化工、特色生物资源、高原生态农业、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产业等研究,改革条块分割的建设模式,完善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整体研究实验平台,通过培育和引进重点人才及团队发展相对优势学科方向,整合学科方向、推进学科交叉,为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服务。

   培育学术精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顶天立地”战略,着力提高承接国家、省市重大科研任务能力,按照国家、省市所确定的重点领域,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选择有限目标,着力提高学校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产生一批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学科交叉融合、高端技术集成、学术交流合作,构筑创新服务平台。努力新增2-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新增1-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5个左右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校级重点实验室,以及1-2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加强“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等实体性研究机构建设,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建设。在“教师教育”、“中国铜商文化”、“云南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磁性材料制备与器件制作”、“煤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形成特色化的研究方向,产生品牌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主动同省内、市内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联合,共同建设工程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共同承担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产生一批对地方经济建设有支撑作用的研究成果。“十三五”期间,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100项以上,争取实现省级科技成果奖和社科成果奖的突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0项以上。

   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力推进校政、校企联盟行动,新建6个校地、校企紧密联合的科研平台,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和应用研究基地,打造省内有影响、区域内有示范作用的师资培养和职后培训基地,主动服务高原特色农业研究及产业化建设,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造就兴校强校的师资队伍。建立引进学术领军人才的特殊机制,实施“学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尝试开展团队引进和项目化引进方式,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规模效应。创新管理模式,赋予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更多自主管理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实施“青年学术骨干培育计划”,重点遴选50名左右35岁以下青年教师,加大培养支持力度,为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学科研骨干队伍。

   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学生海外学习规模,开展不同层次的学生访学和联合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力争赴海外交流学习的学生人数每年增长10%。大力实施“留学曲师工程”,完善招收和培养留学生的激励政策,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改善留学生教学和生活条件,积极稳妥地发展东南亚南亚留学生教育。


长足发展:勇立潮头书华章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思想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在整体办学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办学活力等方面,与省内高水平院校相比、特别是与全国高水平师范大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此,学院领导有清醒认识。

   浦虹认为,学院后续发展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新办专业教学资源不足,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存在重立项、轻建设的现象。二是师资队伍总量不足,学科领军人才数量偏少,中青年骨干人才存在断档隐忧,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足够数量的创新团队,引导教师潜心学术的成效还不突出。三是学科整体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主体学科仍然以传统服务领域为主,学科面向偏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有差距。

   “曲靖师范学院如何发展?在云南衡量一所好大学的标准是什么?‘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做什么?怎么做?我认为作为云南的大学,不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肯定会被边缘化,肯定会在未来国家的战略布局和重大资源分配中出局。所以,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不仅是学校对国家战略必须的反应,也是每一个‘曲师人’应该具有的责任担当和光荣使命。”李国疆这样认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展望“十三五”,学院已明确具体目标。在办学规模方面,到2020年,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6000人,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调整完成体现学院办学特色水平、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布局,专业总数达到60个。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制定专业评估标准,每年评估专业3-5个,确保国家级、省级特色优势专业达到10个。本科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在学科建设方面,到2020年,力争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另外,曲靖师院将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振兴,积极主动融入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机制,产出一批服务社会的标志性成果,形成服务社会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校政合作、校企合作等途径寻找社会需求、发展方向和资源支持,通过拓展服务能力和提升贡献力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构建校地互动共赢的良性发展机制,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曲靖师院是云南省州市高校中第一批升本的师范院校,建校至今为曲靖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水平人才,今后如何发展,牵动着曲靖610万人民群众的心。

   “曲靖师范学院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命教育与生态教育,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国际化办学,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公平与办学治校,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李国疆的回答掷地有声。


新闻来源:《曲靖日报》2016年6月22日第3版

网站链接: http://epaper.qjrb.cn/html/2016-06/22/content_77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