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认证 展特色】一起了解相关专业
编者按: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联合专家组将于近期到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化学三个专业,开展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进校考查工作。对这些专业,你都了解吗?现在,就让我们走近相关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0年9月开始本科招生,是云南省特色专业,省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C类认定,1400余名毕业生在省内外教育及相关行业发挥着积极作用。专业形成了“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师德情怀;强化技能本色,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坚守师范底色,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特色。
一、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专任教师27人,生师比达到17.4:1;硕博士23人,占专业教师人数的85.2%;教授、副教授17人,占专业教师的63%,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梯队齐全,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的专业教师队伍。
学院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思政“金课”师资力量。发挥教师皆为中共党员这一政治优势,以“陈燕名师工作室”为牵引,打造3支先锋队:以课赛业绩优异者为骨干的思政课教学先锋队、以教授博士为主体的科研先锋队、以社会实践活动骨干为主体的社会服务先锋队,促进其在不同领域发挥示范作用。学院依托5门思政公共课和思政专业对应设置5个教研室和1个系,组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组织初职“过关课”、中职“优质课”、高职“示范课”教学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各类学术论坛、培训、实践研修等活动,推荐教师参加各类党的理论创新宣讲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研习层次和水平。
二、人才培养机制健全
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三全导师育人制度”,多角度服务学生,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将获得导师的全程指导,从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获得更大成长空间。学院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在“厚德勤学,守正创新”的院训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全方位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
学院着力“金课”教学体系建设,通过加强课堂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和合理运用网络教学,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践教学为延伸、以网络教学为辅助的格局。着力“金牌”课堂教学建设,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遵循教学原则,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倾心打造思政“金课”;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地方党政领导、社科专家、思政课骨干教师等为学生答疑解惑,邀请校领导为学生上形势与政策课。创新教学方式,举办“师生面对面”“青马工程”教学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一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践行“专业思政”理念,结合专业教育实际实施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富有专业色彩。在文科类、理工类、艺体类中各选择1个专业进行专业思政视野下的思政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开设具有云南特点的“中国系列”课程《和美中国》,并逐步推广。
二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培育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亲和力与影响力的教师,让每位教师都扛上“思政担”,每门课程都飘出“思政味”,促使各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是加强“重点马院”建设。以成为第三批云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为契机,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把办好思政课作为学院的第一要务,提升新时代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学院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三、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李子怡、陈莉莉等学生负责的“红色蒲公英”项目在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并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明念发负责的团队“妙心兴苗”产业链项目在第七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得省级铜奖。李子怡、许捷参加云南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分别获省级三等奖和优秀奖。李娇艳、董桂云在云南省第11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三等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届毕业生人数67人,初次就业率为89.95%,考研率录取16%,学生获得教师资格证率为86.57%。
化学专业
化学专业是曲靖师范学院最早兴办的5个专业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专科,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2007年成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云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19年被列为云南省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专业所依托的化学学科2011年获批省“十二五”硕士学位在建一级学科,2017年获批为省B类高原建设学科,2006年二级学科“物理化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现有校级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高校名师工作室 1个。专业以培养“能够在城乡中学、教育机构从事化学教学、教学研究与管理的合格化学教师”为目标,形成了“综合素质优良、师德才能兼备、教学研究并重”的人才培养特色:
1.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018版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以中学化学教师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养成为目标,设置了通识基础课、教师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综合性实践五大模块来强化突出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其中,专业教育包括专业方向课(化学教师教育方向课)、专业任选课(教师教育拓展)。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获得全面提升。化学专业毕业生杨美桥、徐来、黄文进分别获得2017年、2018年、2020年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黎凤喜入选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事迹国家教育部风采录(云南省唯一)。
2.“四段”养成育人,夯实师范教育质量
专业始终把培养区域基础教育师资作为培养目标,重视师范生师德养成和师范技能储备,构建了“养师德—打基础—强技能—备就业”四段式教师养成机制。依托“入学教育暨道德讲堂”“青年夜话”“珠源讲坛”“辅导员之声”“成长·筑梦面对面沙龙”“名师讲坛”等系列活动筑牢文化教育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师德风范。通过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师范技能考核、师范技能比赛、教育见习、校内试讲及教育实习等一系列环节,筑牢增强学生的师范技能,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教学内容与一线教学实际、专业实习与求职就业的职前职后能力对接,增强学生师范技能。学院“以赛代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层级、类型的教学比赛,在“田家炳杯”第六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设计测试大赛等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64项奖项。
3.深化科研联动,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
自2013年以来,专业教师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级项目24项;出版专著教材4部,在Org. Lett.、J.Energy Chem.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51项,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有效提升了教师素质和教学品位。教师在开展科研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类比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和科研论文发表等方面表现优异。据统计,学院先后216人次参与科技创新比赛、创新创业类比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28次,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类比赛奖项63项,申报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0余项;学生在J. Alloy. Compd.、食品工业等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