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师生急盼 信息化建设为校园学习生活带来“加速度”
“哇,投影超清晰,幕布也变大了。操作更简洁了……”“计算机运行很快,电脑配置高,是最新12代处理器……”“网络顺畅多了,无线连接也稳定多了……”春季新学期开学,师生回到学校,不仅看到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各类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也在校园学习、工作、生活中感受到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学校精准谋划和发力,针对信息化设施设备老化的问题,调研了解师生对信息化设施设备保障教学、生活的需求,找准突破口,着力破解信息化建设难题。学校党委、行政以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为抓手,将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信息化保障不足问题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研究、谋划、部署,由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牵头,开展相关工作,取得了实效。
教师在智慧教室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以解决师生急盼为突破口 信息化建设全面开花
学校党委书记李永勤在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调研时强调“要高位谋划、精准发力,用足用好相关经费,重点解决师生反映的急盼问题,项目建设放开手要形成面,收拢起来要形成拳,在广度和精度上持续发力”。校长全洪涛在春季学期工作部署会上也再次强调“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变,各部门要精心研判,实现弯道超车,提升信息化水平”。
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注入了动力,引领着发展方向。2022年,学校加大投入,系统地开展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推进了校园网出口、存储、安全设备升级改造,推进完全学分制教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学生工作、科研、人事管理系统等35个项目的建设。信息化建设全面开花,基础设施设备、现代化管理平台系统全面升级。
学生在新建机房实训。
学生在智慧教室开展分组学习。
唱好信息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和声”
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升级改造如一台“手术”,需要“开膛破肚”,要“摘除、更换”。为将对教学管理的影响降到最低,抓住2023年寒假这个关键的“时间窗口”,大干快干,高质量完成项目建设,学校各职能部门在分管校领导的带领下,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倒排时间表、战略图。各业务部门对业务要求和流程进行了细致的论证、完善、充实,对项目建设的细节进行精细打磨。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按照招投标相关程序和规范要求,及时推进招投标、合作协议拟定签署等工作。后勤基建处落实、修缮建设场地同步推进,承建方提前介入,备货备人,拟定了详细的建设方案和实施细则。2023年寒假期间,顺利完成了全校129间多媒体教室、11间计算机教室等教学设施设备的全面升级改造,完成了校园网中心机房4个超融合节点、出口安全设备和模块化机柜等改造。确保新学期开学后,基本条件升级改造到位。
学生在云桌面机房实操。
基础已经筑起,平台已经搭建。如何发挥设施设备效益效能,发挥平台的效能和优势,唱好信息化助推高效、高质量发展的“和声”?学校组织师生开展了教学设施设备使用业务培训。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主动邀请师生到中心“做客”,开学伊始,组织了两个轮次的培训班,对来参训的老师系统地介绍了新设施设备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和流程,对管理平台功能、常见问题处置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培训结束后分组到现场进行了实操,老师们边学边问,边摸索边操作,逐项熟悉操作、功能。老师们纷纷表示“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有了量和质的飞跃,接下来还要继续摸索,不断学习,充分利用好、发挥好设施设备和平台的功能,以信息化这个利剑,斩除影响教学效果、效率的弊病,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