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院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载体 提升乡村振兴育人效果
为切实推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走深走实,提升乡村振兴育人效果,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教师教育学院团委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让“第二课堂”更接地气、更有厚度、更见实效。
边走边看边记式调研,让社会实践更接地气
“边走”,走的不仅仅是乡路,更是会泽县驾车乡的致富路。实践团体验“数字乡村”管理平台运营,调研七彩洋芋的电商路,探索“互联网+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秘密,感受信息通信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边看”,看的不仅仅是典型,更是新发展。实践团看的是会泽地方特色产业、普洱城市发展变迁历史印记、娜姑镇白雾村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实际状况。“边记”,记的不仅仅是经验,更是一路所见所闻、乡土人情、乡村变化心得体会,记的是驾车乡铁塔驻村基层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困难与坚持。
多元参与的内化方式,让育人效果更见实效
构建展示舞台,助力乡村振兴。教师教育学院“艺童相遇”实践团队走进会泽县驾车乡钢厂小学、钢厂村幼儿园开展“剪纸赋能乡村振兴,传承尽显青春力量”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非遗”和乡村振兴的相互赋能。“微光护苗”教育帮扶服务队深入到三岔社区开展为期21天的“七彩假期”,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关爱陪伴和教育帮扶。
打造多元矩阵,讲好乡村课堂。教师教育学院“童心同伴”社会实践团深入到宣威来宾街道、会泽驾车乡等地,通过为村民讲解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讲解反诈知识,到西山社区、三岔社区等地开展防溺水、守牢儿童“生命线”安全教育活动。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奋斗历程。教师教育学院“红色足迹寻访实践团”走进宣威高坡顶战斗遗址、红九军团军团部驻地旧址、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宣威市博物馆等地,寻访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走进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红太阳广场、滇桂黔边区罗盘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撒背笼革命战斗遗址,开展实地参观、现场聆听、人物访谈、祭奠英烈、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实践活动。
深入观察实践,解锁成就密码。教师教育学院“国情社情观察实践团”通过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实践团成员到普洱市思茅区茶博园、普洱市博物馆、红河弥勒张冲故居等地走访调研,感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