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学院上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思政课”
文化旅游学院团委坚持“实践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推动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社会调研交融渗透,让学院师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学院团委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专业特色为依托,精心设计打造红色课堂、专业研学课堂、非遗传承课堂、民族团结课堂等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块,共组织12支实践团,300余名师生,赴会泽县白雾村、红河州弥勒市、玉溪市元江县、临沧市翁丁村、丽江市宁蒗县、湖南省永州等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成员在会泽县白雾村调研
研学课堂
上好“红色基因课堂”凝聚奋进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奔赴玉溪元江镇咪哩乡、红河弥勒朱家璧纪念馆、罗平钟山乡等地,参访红色遗迹,聆听红色故事,重温革命历史。在玉溪市元江镇咪哩乡感受哈尼族红色英雄李和才同志为革命事业付出的艰辛和牺牲;到弥勒市探访朱家璧同志追求真理的革命生涯和历史功勋,调研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在罗平县钟山乡革命老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体悟滇桂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实践团以“听一段革命历史,写一篇红色报道,拍一部红色短片”的方式,把静止的、平面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立体的、鲜活的“红色课堂”,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红色基因外化于行。
上好“研学课堂”助力乡村文旅融合
由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生组成的乡村振兴实践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点,深入会泽县白雾村基层一线,从村情、村民及旅游者三个综合的角度对白雾村旅游开发适应性进行调研,结合考察实际和发展现状,参照可持续发展思路,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针对提高白雾村乡村旅游的适应性提出针对性建议,切实发挥乡村旅游和传统村落开发保护的价值与意义,为当地旅游开发、农户行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在调研过程中,社会实践团结合白雾村古建筑特点,开展了为当地小学生设计“画笔绘古村”地方特色研学课堂,引导专业师生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画笔绘古村”地方特色研学课堂
实践团观察村落的地理位置和布局情况
上好“非遗传承课堂”纵观国情发展
文化旅游学院“发展成就观察实践团”在守正与创新的碰撞中,拓宽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实践团成员深入大理龙龛村、喜洲村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通过开展实地走访,向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并了解茶俗的形成、发展和礼仪流程等内容。实践团成员还通过直播和拍摄短视频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在丽江宁蒗县,实践团专门走访当地彝族同胞,开展彝族刺绣技艺传承和发展情况调研,结合考察实际和发展现状,实践团针对传统少数民族刺绣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建言献策。
调研“白族三道茶”非遗传承现状
上好“民族团结课堂”共筑青春中国梦
学院多支“民族团结进步实践团”奔赴偏远少数民族村寨,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民族团结的倡导者、践行者和传递者,用石榴籽精神筑梦新时代。实践团在丽江宁蒗摩梭人村落实地调研,学习感受摩梭文化。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实践团成员跟随当地村民感受佤族民风民俗,了解村民生活近况。在实践中,师生共同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主动进行思考,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以大学生的方式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