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授:教师教育要在变革中实现转型性发展
叶澜教授:教师教育要在变革中实现转型性发展
在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系会议暨第十次工作研讨会上,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作了题为《教师教育在变革中实现转型性发展》的精彩报告,院长周本贞主持报告。
叶澜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研究》杂志学术顾问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
叶澜教授的报告从教师培养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30年师范教育的转型、当代教师教育变革的核心三个方面作了讲授。她在报告中提出,教师发展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并以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教师教育发展研究的背景、现状及走向梳理出当代教师教育变革的核心问题:时代需要怎样的教师,如何培养当代新型教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谋求发展。围绕这三个问题,叶澜教授阐述了当代教师职业的性质与价值,强调教师劳动的本质在于创造而非简单传递,其“创造”特性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即内化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精神创造、内化在文明再生中的转换创造、内化在教育实践中的过程创造。叶澜教授就如何培养当代新型教师展开论述,她认为当代新型教师要加强个体素养,个体素养分为基础性素养、专业性素养和实践智慧,基础性素养主要体现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内动力,开阔的人文情怀和扎实的自然科学功底;专业性素养表现为学科和教育的专业素养;实践智慧则表现在走出学科中心主义,发挥每门学科的育人意识,实现综合和创造。在论述新建本科院校如何谋求发展时,她认为首先是科学合理的定位,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
周本贞在总结讲话中说,叶澜教授的报告,不仅梳理了中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而且提出了很多反思性的话题。她的报告超越了师范教育的范畴,给予我们办学理论上的指导和观念上的启示。叶教授治学严谨,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和价值追求。
叶澜教授作报告
周本贞主持报告会
参会代表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