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 我校收获精彩成绩单

  • 2016.04.11
  • 作者:钱润光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点击次数:

办学实力大幅提升  社会影响明显扩大


“十二五”我校收获精彩成绩单



   “十二五”期间,学校着力开展本科教学提质创优、学科学位点建设、推进应用型转型等工作,努力提升内涵、打造特色,全校师生员工弘扬传统、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学校办学实力大幅提升,社会影响明显扩大,收获了一张张精彩的成绩单。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发展潜能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初步形成了卓越人才、复合人才、拔尖艺体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获省级以上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7项;新增本科专业16个,学校本科专业数达50个;新增省级精品课程2门,总数达9门,新增校级精品课程10门,总数达23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89个,设立大学生创业园1个,逐步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来,向社会输送本科生15207名,专科生1181名,考入“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就读研究生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人数达387人;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学科专业等竞赛中的获奖人数逐年上升,获国家级奖项521项、省级奖项1023项,获奖人数达1544人。学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处于全省高校前列。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坚持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项,与“十一五”末相比增加了7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与“十一五”末相比增加了9项。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3项、国家出版总局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6项,科研项目总数达到409项。SCIEIISTP收录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艺术作品集和主编教材90部,教师公开发表论文30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奖28项;建设省级人文社科创新团队2个、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铜商文化研究院等校内研究所(中心)发展到29个。组建了4个独立研究机构,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达到2990万元,是“十一五”末的5.6倍。完成了“曲靖市主导产业培育研究”等课题10余项,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学校坚持以省级重点学科、硕士点授权建设学科为牵引,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均衡学科发展,学科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文艺学、物理化学2个省级二类重点学科通过省学位办验收挂牌;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教育学3个学科成为云南省“十二五”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数学、应用经济学2个学科成为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50名教师成为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生导师。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师资队伍。“十二五”期间,引进博士29人,博士总数达到72人;教职工考取博士52人;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52.6%。教师晋升正高职称33人,晋升副高90人,高级职称教师总数达324人,占专任教师的36.99%。省级教学名师由3人增至7人,新增校级教学名师12人,新增省级教学团队3个。“双师型”教师达69人,80余位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访学,30余名教师获得省突省贴、省教育功勋奖、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等奖励。

国际化办学逐步深入。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路子,坚持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国际化的标准,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国际化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十二五”期间,共聘请英、美、加、泰等国外教49人次,招收留学生274人,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367人次,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879人,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次,与英、美、加、澳、新、法、爱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3所高校建立正式交流合作关系,组织国外学生开展夏令营、冬令营57人次,创建汉语国际教育培训推广中心1个,加入中教国际交流协会并启动了1+2+1中美人才培养项目。

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教学科研用地133亩,校园面积达1399亩。新增校舍建筑面积78441.85㎡(含在建项目),新增固定资产18016.87万元。图书文献总量达到120万册,生均图书资料达85册,比“十二五”生均计划数增加了2册。数字化校园建设成绩突出,新增信息点2679个,新增网络用户10000余人,完成了互联网校园服务全覆盖;100余个业务系统使用虚拟机运行,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学工、科研、人事、节能监测等10余个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主要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校园绿化进一步加强,获省市“平安校园”、“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制定实施《曲靖师范学院章程》为核心,五年来,学校建立了涵盖教学科研、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人事及收入分配、国际化发展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落实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推行“目标责任制”,强化学校目标在二级单位的落实,完善干部选拔聘用机制、教师职称评聘机制、教职工考核奖惩机制,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学校召开了第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推进领导班子科学民主规范决策;推行干部公选和完善干部考评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持续开设“珠源讲坛”、“道德讲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1年和2015年两度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