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科普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触摸学术前沿 领略大师风采
院士科普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武向平李惕碚作报告 周又元出席 浦虹主持
4月17日下午,“珠源讲坛—院士科普报告会”在我校举行,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和李惕碚院士应邀为师生作了精彩报告。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周又元院士出席报告会。校长浦虹教授主持报告会。
武向平院士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他在题为《谁将主宰宇宙的命运》的报告中说,对宇宙命运的研究要依托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宇宙的研究过程中,人们看到的永远是从前的宇宙,接收到的是来自过去的光与信息,人类要探索的未来,也许现在正在或已经发生。谈到宇宙的过去,武院士形象地介绍了宇宙的概貌,比如宇宙的“姓名”、“年龄”、“身高”及“重量”等,继而谈至“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胀”等宇宙历史现象,使大家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宇宙的历史发展概况。他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演化到到今天的宇宙具有丰富的结构,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这反映了宇宙大爆炸时的“种子”是有结构的,近些年发射的很多天文卫星也从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了这样的结构。关于“宇宙的结局”,武院士笑言:结局要么是“人类被热死”,要么是“人类被冻死”,而这两种宇宙的结局都是由宇宙物质和能量所决定的,加上暗物质和暗能量后对宇宙品质的测算,从而作出科学的预测,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而且是加速膨胀,而这将最终主宰“宇宙的命运”。
李惕碚院士是著名高能天体物理学家,他在题为《质疑式学习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经历,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云南东川高山站的十多年工作经历,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兴趣和亲近感。他从云南重粒子事例、银河γ射线源、对象-背景观测结果的可靠性、探测黑洞、探测宇宙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我国宇宙线和空间高能天体物理的发展历程,讲述了西方的大统一和东方的对立统一“两种世界观”,从更高的视角对质疑式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这一命题做了全面细致的阐释。李惕碚院士的讲座让在座师生深刻理解了什么是质疑式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他对科学研究的不懈求索的执着精神、对祖国天体物理发展的满腔热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在交流互动环节,武向平院士、李惕碚院士耐心细致地为同学们解答提出的问题,同时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界的很多未知还得由同学们来研究。两位院士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比喻形象生动,使自己对所生存的宇宙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报告会前,已故国际著名天文学家黄润乾院士的夫人、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栗志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进校园暨中国天文学会黄润乾奖”基本情况,深情回顾了黄润乾院士自强不息、奋斗拼搏、报效祖国的一生。
浦虹在主持总结时说,武向平院士、李惕碚院士既带领我们走进浩瀚宇宙的苍穹,又引领我们培育质疑式学习与批判思维能力,为我们带来了一席丰盛的精神大餐。两位院士的报告深入浅出,字字珠玑,旁征博引,发人深思,非常精彩,不仅增长了学识,启发了思维,而且还让我们如沐春风,深深感受到了院士们自身独特的人文魅力。
此次院士科普报告会系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主办、中共曲靖市委组织部协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进校园暨中国天文学会黄润乾奖”评委科普系列讲座。我校党委副书记陆选荣,党委宣传部负责人,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师生代表1000余人听取了报告。
人物链接:
武向平院士,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科协常委、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现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198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宇宙学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较早建立了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统计理论,提出了在星系团中心存在致密暗物质核的思想;解释了利用微引力透镜效应寻找银河系晕暗物质实验所发现事例的成因,为认识银河系暗晕的物质构成起了积极作用;利用光学、X射线和引力透镜三种方法联合测定了诸多引力透镜星系团的中心质量,发现传统方法之偏离;利用星系群和星系团的X射线和光学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其动力学特性,所建立的统计相关关系被广为采用;领导了在新疆天山地区建设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MA,成为国际上较早开启宇宙再电离探测的重大设备。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李惕碚院士,著名高能天体物理学家,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他开拓了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主持研制球载大型硬X射线望远镜并进行对天体高能辐射的空间观测,在世界上首次用准直调制望远镜实现了对硬X射线天体的高精度成像,提出和主持研制我国首颗天文卫星: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建立了银河γ射线的统计模型,该模型及其结论的正确性被空间和地面观测证实。建立了准确处理稀有事例的置信分布方法;建立了估计对象-背景观测结果统计显著性的方法,成为宇宙线和高能天文实验数据分析中一个通用的标准方法;建立了对象重建的直接解调方法和在时域上分析复杂时变现象的时间尺度谱方法,在宇宙背景辐射和宇宙演化模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周又元院士,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他是我国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学者之一,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团组。对射电类星体进行光度定标,确立了射电展源类星体的Hubble图,支持了类星体红移的宇宙学起源本质。在国际上较早利用类星体获得100Mpc的超大尺度结构的观测证据,后被大样本星系巡天所证实。研究活动星系核内部结构和辐射机制,首次得到活动星系核大蓝包形状参数方程,肯定了产生发射的机制,确认了大蓝包的辐射来自吸积盘及其冕区,得到相应的温度分布,估算了中心黑洞的质量。发现了活动星系核X射线短时标变化规律新类型,用耀斑模型对各种类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一解释。
“珠源讲坛—院士科普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武向平院士
作题为《谁将主宰宇宙的命运》的报告
著名高能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李惕碚院士
作题为《质疑式学习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栗志研究员讲话
校长浦虹教授主持报告会
进行交流互动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周又元院士
我校党委副书记陆选荣等出席报告会
我校师生代表听取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