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系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纪实(二)
喜迎十九大系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纪实(二)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公平与质量,解中国教育急迫之需
“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更好的教育,来自对公平的持续坚守。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关头,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针对寒门学子的“国家专项计划”,让离录取分数线还差6分的范俊彪如愿走进了北京理工大学。自2012年我国启动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以来,每年招收的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人数不断增加,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扩大到2016年的9.1万人。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最偏远的桃花沟山村教学点老师刘兆明没想到,与粉笔、黑板相伴37年的他,竟然用上了电脑,走进了“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悄然改变。这,源自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单项工程——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计划。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新建扩建校舍1.65亿平方米,配置了价值80多亿元的新设备。
今天的中国已有超过1/3的县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标准;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已覆盖91.5%的学生;29个省份实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近8万名……
更好的教育,更来自对质量的不懈追求。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
这是清醒睿智的战略判断。
五年来,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剪接体三维结构,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的答案从中国高校走出,中国高等教育迸发的力量,正在推动中国科技走到世界最前沿……
五年来,创新创业在大学校园蔚然成风,北京大学杨品杰团队的“ofo共享单车”走出校园,走向大街小巷;“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出炉,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迈出实质性一步……
一连串坚实有力的“数字”,为中国教育改革注入十足底气: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破3万亿元,比上年再增7.36%。2016年,进一步明确“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账单”,彰显中国教育质量提升的成效:从2010年起,中国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提高至16.35%——人力资源红利将大大抵消人口红利下降的影响。
“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中国模式,赢得世界瞩目
这几年,世界名校在几大大学排行榜上的竞逐,总能引来舆论的关注。而不同的是,这几年,中国大学不再是“陪跑者”——
2017年9月,英国教育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最新的“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北大进入前30名,复旦大学等5所高校入围前200名。
2017年6月,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大陆高校上榜1289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并在7个学科位列世界第一。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第14届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12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成为拥有世界百强大学最多的亚洲国家。
《泰晤士高等教育》主编菲尔·巴称赞,中国大学正在超越欧美的名牌大学,开始真正成为全球精英的一部分。
同样,这几年,围绕中国基础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止。而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教育正成为世界的样板——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初中生两次获得全球第一;世界银行主办的全球基础教育发展论坛上,来自30余国的教育部长级官员齐聚上海,只为求得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秘籍”。
饱受“数学”教育困扰的英国,今年9月将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引进课堂。
中国教育,为何赢得世界瞩目?
2013年、2014年教师节,“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教育工作者的寄望;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中国教育迎来崛起,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教育发展模式的魅力。
因为清华大学举办的暑期学校,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学生乌沙科娃·伊丽莎维塔改变了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看法:“高考制度的优势在于平等、公平、发展——人人有机会参加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整体幸福感的提升。”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与国别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国已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签署、推动落实《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协调世界银行编写《关于国际教育趋势及经验的政策建议》;牵头组织制定《亚太经合组织教育战略》……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强音,不断开启新的乐章。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而中国教育的每一步前行,必将带给人民对美好生活更为真切的获得感和自信心。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