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系列:吹响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二)
喜迎十九大系列
吹响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二)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二)
王嘉毅
教育强国战略的意义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面向世界谋划教育格局,体现了国际胸襟。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谋划,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谋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战略气魄和胸怀。对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放在整个治国理政的总体格局中去把握,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高度去强调。他强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继续向前。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
二是尊重国情,面向国内教育实际谋划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突出了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教育总体质量在不断提高,公平在不断改善。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质量和公平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着力解决“择校热”“大班额”,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甚至班级差距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发展“优质公平教育”,正是坚持了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了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是注重群众的获得感,体现了为民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构想,必然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优质公平的教育,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体现了为民情怀和人民立场。教育强国战略,最终是要发展优质公平的教育,让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
建设教育强国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教育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发展方向、队伍建设、发展动力等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教育篇”,对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之路的指南针。
一是坚持教育的战略地位,“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把“更好的教育”放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十大期盼之首提出,之后又多次强调这一点。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贺词时明确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二是坚持根本任务不动摇,“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如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他提出,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广大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要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梦想提供服务。
对于广大青年如何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对于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三是明确发展方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九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希望全国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对我国教育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高度概括。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十分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也高度重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他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战略任务,强调以此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特色的教育必然是传承中华文化血脉、践行中国特色道路、服务中国人民和中国发展的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并不代表封闭保守。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强调,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四是重视队伍建设保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他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他勉励教师要努力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关于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条标准。其一,要有理想信念。其二,要有道德情操。其三,要有扎实学识。其四,要有仁爱之心。希望“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五是重视发展动力,坚持“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在客观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教育改革发展要着眼于解决教育中的短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要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布局、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的办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教育改革发展要把考试招生制度作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教育改革发展要以信息技术推进变革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强调要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就教育公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均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