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刻骨铭心的思政课
一堂刻骨铭心的思政课
——我校思政专业学生到三元宫开展体验式现场教学
为引导思政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史实,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11月20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专业20180411班67名同学到曲靖三元宫开展体验式现场教学。钱润光教授为同学们作现场教学专题讲授。
曲靖三元宫,又称“红军长征过曲靖纪念园”,曾是中央红军总部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宿营地。现为首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首批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是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合作单位。
本次现场教学采用“走”“看”“讲”“听”“唱”五种形式进行。即让学生穿上红军服装,重“走”红军长征路,“看”长征战斗遗址(参观关下村红军战斗遗址、红军烈士纪念碑和红军长征过曲靖纪念园),“听”长征过曲靖故事(“龙云献图”等传奇故事),教“唱”红军长征歌曲,现场“讲”红军长征精神,五种方式融合进行体验式教学。
钱润光教授以《弘扬长征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红军长征过曲靖重要史实》为题,围绕三方面进行了专题讲授:一是中央红军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从红军长征前与国民党军的最后一战——广昌之战讲起,系统讲述了于都出发、湘江血战、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等一路征战到达曲靖的重要史实。二是中央红军在曲靖究竟上演了怎样的传奇?他以讲故事的形式,主要讲述了中央红军在曲靖西山乡关下村发生的“龙云献图”的传奇故事,以及召开三元宫会议,作出“西进北上、迅速抢渡金沙江”的战略决策的重要史实。此外,还讲述了曲靖沾益花山街道兴发村村民杜正云一家三代为小红军守墓80余年的感人故事。三是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究竟有何启示?通过讲授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鲜活故事,深刻阐释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钱润光最后告诫同学们:长征永远在路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他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大学时光,勤奋努力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谱写人生华章。他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讲述,使在场师生深受教育和启迪,不少同学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聆听讲座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堂毕生难忘、刻骨铭心的思政课。“这堂课,让我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周颖同学还意犹未尽。王琪同学激动地说:“长征路上洒满了革命先烈的鲜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责任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世英说:“开展现场教学,完美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晏燕则说:“这是一堂生动的革命史教育课,现场教学不仅拓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形式,而且深化了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的理解。”
在余锋等三位老师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67名同学,身着红军服装,从学校迎宾大道出发,沿着长征路徒步往返8.6公里,体验了路途的艰辛。到达三元宫后,学唱了长征歌曲,参观红军长征过曲靖图片展,近距离深切感受了伟大的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