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日报:打开服务“新窗口”

  • 2019.12.10
  • 作者:罗丹


  • 来源:曲靖日报
  • 点击次数:

曲靖日报:打开服务“新窗口”

本报特约记者 罗丹


地方高校如何服务地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曲靖师院科技处联合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曲靖古鱼化石资源,建设鱼化石科普教育基地,面向中小学开展科普知识教育活动;牵头与中国科学院着手共建“云南曲靖鱼化石地质公园”,争取进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古生物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


种下保护化石的种子

“如果能提前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保护化石的种子,教会他们怎样认识这些化石,学习并研究他们,从而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护并利用好这些珍贵的资源,未来就充满了希望。”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李强博士对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兴致勃勃。利用鱼化石开展科普,为曲靖中小学的孩子们打造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启蒙课,是李强和整个团队的初心。

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张弥曼、朱敏等古生物学家的支持。在曲靖师院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曲靖市第二小学的110名小学生了解了脊椎动物演化史、鱼类演化史、曲靖鱼化石种类等重要科学问题,知道了曲靖是人类鱼形祖先的起源地,是4亿年前人类远祖的发祥地,纷纷表示吃惊,内心充满了自豪感。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化石,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兴奋和求知的渴望。在西屯化石保护区,孩子们将发现的化石捧在手中,不断观摩,如获至宝,一边参观,一边记录,并将看到的鱼化石画下来。

学校、老师和家长们纷纷为曲靖师院的做法点赞,“孩子们收获了有品质的快乐,丰富了知识体验,激发了探究欲望,发展了兴趣和能力”“感谢老师,给他们从小种下科学的种子”“孩子回家后反复交代,不准说出化石地点,要绝对保密”“孩子回家后自己画了很多早期鱼类,对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普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曲靖师院已面向曲靖市第二小学等小学开展了三期活动,“现在我们正在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我们的活动要覆盖全市的中小学,用科研的优势,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下一步,科普教育基地将面向曲靖市民开放,力争让更多人了解、参与曲靖的鱼化石资源保护。”科技处处长唐利洲心中,已然构建了一幅“科研服务地方”的新蓝图。


打开科研服务地方的“新窗口”

谈到在曲靖关于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主任、该校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敏曾说:“我们就是打开了一扇窗,从这扇窗里窥视生命的历史。”曾经很多曲靖人不知道,曲靖有如此珍贵的化石,在珠江源景区,目前仍有大量化石被用于铺路,有的随意露天堆放,风化严重,化石资源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化石资源?曲靖师院的科研团队每天在山野、实验室、相关部门之间奔走,为曲靖潇湘动物群、西屯动物群、珠江源景区、寥廓山等地的古鱼化石资源开发和保护贡献力量。

下一步,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结合当地旅游、科教文化,以建立博物馆、科教文化基地等形式,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是曲靖师院的科研团队一直在思考、研究和行动的问题。而打造世界级的古生物化石宝库,建设“云南曲靖鱼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已成为团队和中科院共同着手的短期目标,“珠江源世界地质公园”已列入中期建设目标,进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长期建设目标。

为让曲靖市民更好地了解曲靖作为硬骨鱼起源和辐射演化中心的重要地位,曲靖师院科研团队和曲靖市住建局正在合作打造寥廓山健康步道建设,通过浮雕、镂雕、彩喷等多种方式,在长达16公里的步道两侧展现早期脊椎动物演化发展史,让更多人了解“鱼的故乡”曲靖的故事。

“我们就是想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刚刚从野外考察回来的李强博士尽管一身疲倦还未褪去,但眼里闪着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曲靖师院科研团队的初心和使命——为研究人类起源,为保护和传承人类远祖信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


新闻来源:《曲靖日报》2019年12月10日1版“守初心 担使命 找差距 抓落实”专栏

网站链接:

http://epaper.qjrb.cn/html/2019-12/10/content_156561.htm?tdsourcetag=s_pctim_ai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