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田家伦:为报党恩 多做实事

  • 2021.06.11
  • 作者:学生记者 石唯 文敏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点击次数:

只因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数年在田间地头奔波,在玉米地中穿梭,“自找苦吃”,做一些“分外之事”,只为玉米多结一点玉米粒;在颐养天年的年纪,还想着再为党、为国家做点实事;听到身边人的夸赞,却只是摆摆手,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淡淡说一句:“我应该做的。”

这是我校退休教授田家伦。“我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踏踏实实为党工作,为人民做点实事。”这是田家伦在采访过程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心向光明,于黑暗中寻觅红色曙光

现今,田家伦已是耄耋老人。回想幼年家庭的变故,父亲过早的离世,母亲含辛茹苦抚养着家中的七个兄弟姐妹,过着衣不暖身,食不果腹、家徒四壁的生活。谈起这段经历,田家伦无限感慨地说:“我9岁那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村里的干部看到我天资聪慧,便劝说母亲让我“去读书”。于是,我带着母亲的殷切希望,走进了学校。在学校的学习中,由于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高考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数学系。

田家伦深知是因为党的关怀,他才能安心地读书,才能跳出“农门”,才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在大学期间,怀着对党的质朴情感,写了三次入党申请书,希望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多为党做一点实事,以报答党的培育之恩。

在担任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曲靖师范学院)数学系党支部书记期间,他积极努力将思想进步的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他说:“党员是一个特殊的身份,更是一份使命与担当;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眼里有光,行动有‘范’,我要力图用自己的思想、行动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这是传‘道’的本质。”

党给予了他成长的希望,使其觅得曙光。而他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都在传递着这份希望,指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参与到这片“希望田野”的建设中。

田家伦在党章学习班上作培训

学研相长,谱写时光里的故事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加速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拥有专业知识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发光发热。”回忆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科研经历,田家伦动情地说道:“我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只想为党做点实事,为地方经济服务,让玉米多结一点玉米粒。”正因为这份初心,他参加了由云南省农科院与陆良县农科所联合进行的“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课题的研究。未曾想,“一入研门深似海”,此后,他把近十年的空余时间,全身心倾注在这项课题研究上,闲瑕的光阴都流淌在这一片片玉米地中。

每到周六,田家伦就马不停蹄地赶往陆良县召夸镇的玉米观测基地。观测地设在乡间,虽然交通不便、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一心扑在各种数据的收集之中,详细记录空气湿度、雨水量的大小、气候变化情况,玉米种子的生长变化、施肥次数、肥料中各氮磷钾元素含量等等,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在学校上课期间,田家伦常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在实验基地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常常工作到深夜。在对大量数据分析后,利用概统的专业知识建立了“旋转回归分析数学模型”,对该研究课题进行了解释。该模型得到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认定为“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但田家伦并未止步于此,他继续对“玉米大斑病与主要农业措施、品种抗性和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研究课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田家伦将自己所学的数学专业知识,融入到那一片片玉米地中。谈及这些贡献,他只是摆摆手,淡淡地说了一句:“我应该做的。”

老骥伏枥,托举教育梦想

退休后,田家伦老师又受邀到关工委麒麟希望学校任教。那时的希望学校招收的都是一些高三复读生。他在教学中,不为别的,只为着那一群“心中还怀惴着梦想”的孩子。正因如此,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他认真备课,积极探究复读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成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多学生在他的辅导下,数学有了明显进步,考取了理想的大学。而他在这所希望学校的几年中,由于自己辛勤的努力,使得一批又一批青年学生去到更远的地方,参与到党和国家的建设中,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时光荏苒,田家伦老师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从未有半分消减。他发挥余热,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助力脱贫攻坚,与曲靖师范学院老教授协会的部分成员主动申请到一些异地搬迁的学校进行教学考察,及时向上级反映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他说“自己要健健康康、实实在在地为党工作50年”。

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抓住希望,自找苦吃、踏踏实实,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田家伦老师总是实实在在、默默无闻。时光荏苒,那一片片玉米地会记得他;那一个个因玉米免于大斑病而丰收的农民会记得他;那一批批他教过的、去向更广阔远方的学生会记得他……

田家伦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