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谢恩传:在五百首诗中写下青春和远方

  • 2022.04.07
  • 作者:林红漫


  • 来源:党委宣传部 人文学院
  • 点击次数:

“我有十二个月的眼泪或可做引,也造出一味祛除心病的良药。”在校园春日的花下,吟赏不止而想要写出几首值得玩味的诗的人,正是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学生、青年诗人谢恩传。

作为校内受到关注的青年诗人,谢恩传的写作道路并不顺畅,但他对诗歌始终保持着真挚与热爱。七年来,他创作了五百余首诗歌,并于2021年先后获得腾冲市第六届文学艺术政府奖、邯郸诗歌奖、野草文学奖、首届云之南散文诗大赛银奖及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新诗散文组银奖。

谢恩传的作品刊登在《青春》上。

身在边陲,他却用心种下诗歌梦想

1999年,谢恩传出生于“极边第一城”腾冲北部的一个山村,乡村风情的美好与生活的磨砺,共同塑造着他的童年。村中有许多善于讲故事的人,在年长者不倦叙说的耳闻下,他逐渐萌生出记录与写作的冲动,比如赋闲的杂货店主,虽然年事已高,但仍坚持每天在屋外的木板上写下一首古诗,再细细品咂,这种不同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命状态,让谢恩传更加向往诗意的未来。

谢恩传与人文学院同学交流文学创作。

而在高中以前,由于地域的闭塞,谢恩传还没有真正地接触现代诗歌,他笔下的语言也未有更多的深意,无意中写下的短句和藏头诗显得晦涩懵懂,尔后他正式接触了海子、席慕容、徐志摩等人的诗歌,这让他更加想成为一个自由且浪漫的诗人。

谢恩传的获奖证书和发表作品。

立于足下,他终于折到诗歌的枝杪

诗歌,构建着谢恩传生命的堡垒。诗人祝立根认为:“谢恩传的诗歌绵密、忧伤,有如一场绵延的雨,其间也隐藏着隐隐的雷声和细小的闪电,也尽可能地,拓展了他这个年龄所能抵达的语言的边界和词语的丰饶性。作为一个年轻诗人,谢恩传无疑已经具备了一位优秀诗人的基本素养,剩下的是努力、毅力、时间,以及他对诗歌和人生的理解与热爱。”

2021年5月,谢恩传(右一)在昆明参加《诗刊》社·云南省作家协会青年诗人读书创作培训班时,与云南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雷平阳(中),我校人文学院毕业生、青年诗人华东民合影。

而青年诗人苏仁聪则说:“读谢恩传的诗,我总能很快进入他用诗歌构造的世界里,他建造世界用的材料大多来自于他生活的滇西南地区,经验与想象总能和谐地在他诗歌中交融,他总能创造出一些独特的、带有光线和颇具神秘感的场景,让读者被包围在这样的场景中。”

“谢恩传的诗歌一直都有古典的气息,偏离常轨的意象赋予了他诗歌诡秘与瑰丽的特性,这是他最灵巧也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我希望他能一直这样被诗歌眷顾着。我相信冥冥之中,会有一股源自自然与“过去”的力量来寻他的诗,它们会在他的诗中找到最合适的地方,落脚、生根、发芽、开花。”青年诗人严琼丽如是说。

2021年9月,谢恩传在腾冲曲石中学实习,这是他在给学生上文学课。

如今经过多年的努力,谢恩传已是保山市和曲靖市作家协会的会员,并在《诗刊》《星星》《飞天》《边疆文学》《扬子江诗刊》《散文诗》《青春》《滇池》《中国青年作家报》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刊物发表诗歌200余首,散文、小说10余篇,也曾获中国校园“双十佳”诗歌奖、野草文学奖等奖项,参加第十四届星星诗刊大学生诗歌夏令营,而且他一直有着蓬勃的创作热情,这使得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愈发坚定。

心往远方,他逐渐感悟生命的意义

谢恩传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小地域的采诗官,观照人间,以悲悯的方式活着,努力探寻诗歌与生命真正的意义。从第一次诗行变为铅字,到后来有一个固定的笔名“苏慨”,谢恩传拥有了3万余枚文字的温度。他说:“诗歌是一生的事业,就算老去了,它们仍会年轻着,不是我赋予了它们意义,而是它们融注在我的生命里,像我自己的名字。”

此外,谢恩传一直有着出版诗集的梦想,如今,他的第一部诗集《南苇》已经结集,即将出版,精心挑选的160首诗见证着他的写作历程,也让他更加期待自己的诗歌能在人间留下怎样的印记。

(本文图片由谢恩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