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日报:忆谢显琳校长
为人师表的楷模
——忆谢显琳校长
谢寿岷
谢显琳校长是富源县十八连山镇幕乐村人,1909年毕业于云南省优级师范博物系,因德才超群,留任该校附中教员。1913年蔡锷将军任云南省都督,为了培养人才,决定在曲靖开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谢公奉命到曲靖筹办。他身负重任,不辞辛劳,仅三月滇东学府成立,从此,滇东文风渐开,学子日盛。在全力办好师范的基础上,1935年增设初中班,1939年增设高中班,1957年师范和中学分开,学校被正式命名为曲靖第一中学。谢显琳先生在校长岗位上一干就是45年(1913-1958),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光辉灿烂的一生,他是学生的良师、教师的楷模,也是曲靖一中的光荣和骄傲。
1956年,我从华中师院(现华中师大)毕业后,分到一中工作,有较多的机会接触老校长,从他的言谈和身教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身世浮沉易,中流砥柱难,宁为糊口事,不做折腰官。”诗言志,老校长写的诗表明了他的做人准则。据说,解放前,云南省政府决定调他到平彝县(今富源县)当县长,既当官又发财,这在当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但老校长接到调令后,婉言谢绝,他愿为人师,愿意在教育岗位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一生无怨无悔,他的高风亮节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普遍赞扬。据说,云南省主席龙云每次到曲靖视察,首先看望的不是那些达官贵人,而是谢显琳校长。
对老师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1957年,我刚到学校报到,老校长早已派工友把我的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我虽初来乍到,心里却充满了无限温暖和感激之情。第二天,老校长又找我到办公室谈话,他说:“你是武汉华中师院历史系毕业的学生,受过良好的专业知识教育,不要辜负母校对你的殷切期望,要下决心把书教好,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老校长语重心长的讲话对我鼓舞很大,更加坚定我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六月底,高考在即,老校长交给我一个新的任务,让我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讲讲注意事项。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难题,首先是自己还没有教过高中的课,其次当年我参加高考,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过相关内容。但我知道,这是谢校长对我的信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经过几天的充分准备,我的课讲得很好,这次讲课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
崇尚简朴,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在有些人眼里,一个重点中学的校长,生活一定很阔气,住的是高楼大厦,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但老校长的生活非常朴素。平时吃的穿的跟一般老师没什么不同,至于住的房子更是简单,他没有盖房子,一生都在校外租房子住,有一年春节,我们几位教师去慰问退休老师,到了老校长家,见到家里的摆设都很简单,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如果人来多了,只能坐草墩。
虽然生活很简朴,但老校长绝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每当老师、学生甚至学校有困难时,他都会义不容辞地解囊相助。解放前,有一年学校的工资未能按时拨下来,有的老师生活极为困难,校长得知后,主动拿出钱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修建学校大礼堂时,资金不足,老校长主动捐献了一部分钱。
在工作上,校长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治理学校克勤克俭,事必躬亲,出谋划策,呕心沥血。虽然家住在外面,他每天早上六点多钟都会按时到校,再到校园内查看早操、自习及上课情况,发现哪里有问题就及时解决。他的公务虽然很繁忙,但从来不当“空头司令”,每周还兼任生理卫生课,直到五六十岁还坚持上课。
谢显琳校长的一生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陪人倚窗读,照人赴锦程,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一生贯始终,为人最忠贞。”这首诗,是对他一生的光辉写照。他的高风亮节、建树卓越,解放前早已闻名遐迩,旧教育部曾授与曲靖中学“全国模范学校”的称号,并旌表他为模范校长。
新闻来源:曲靖日报6版(2013年3月8日)
网站链接:http://epaper.qjrb.cn/html/2013-03/08/content_143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