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日报整版报道:与院士面对面探索宇宙奥秘

  • 2017.04.24
  • 作者:沈凌云 张龙洋 叶志文


  • 来源:曲靖日报
  • 点击次数:

浩瀚无垠的宇宙总是给我们神秘的感觉:宇宙有多大?宇宙中有黑洞吗?宇宙大爆炸是什么?宇宙大爆炸的能量从哪里来?……带着一系列前沿而深奥的科学问题,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主办、中共曲靖市委组织部协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进校园暨中国天文学会黄润乾奖”评委科普系列讲座4月17日下午走进曲靖师范学院,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武向平、李惕碚、周又元3位院士,李向东、朱宗宏、韩占文、吴学兵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带领大学生走进浩瀚宇宙的苍穹,引领大学生培育质疑式学习与批判思维能力,带来了一席丰盛的精神大餐。

 

与院士面对面探索宇宙奥秘

沈凌云  张龙洋  叶志文  /图

 

 

 

武向平院士:谁将主宰宇宙的命运

武向平院士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全国科协常委、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现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宇宙学研究,在理论天体物理和观测宇宙学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较早建立了星系团的强引力透镜统计理论,提出了在星系团中心存在致密暗物质核的思想;利用光学、X射线和引力透镜三种方法联合测定了诸多引力透镜星系团的中心质量,发现传统方法之偏离;利用星系群和星系团的X射线和光学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其动力学特性,所建立的统计相关关系被广为采用;领导了在新疆天山地区建设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21CMA,成为国际上较早开启宇宙再电离探测的重大设备。

武向平院士在题为《谁将主宰宇宙的命运》的报告中说,对宇宙命运的研究要依托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在宇宙的研究过程中,人们看到的永远是从前的宇宙,接收到的是来自过去的光与信息,人类要探索的未来,也许现在正在或已经发生。谈到宇宙的过去,武院士形象地介绍了宇宙的概貌,比如宇宙的“姓名”“年龄”“身高”及“重量”等,继而谈至“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胀”等宇宙历史现象,使大家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宇宙的历史发展概况。他说,宇宙起源于大爆炸,演化到今天的宇宙具有丰富的结构,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这反映了宇宙大爆炸时的“种子”是有结构的,近些年发射的很多天文卫星也从微波背景辐射中发现了这样的结构。关于“宇宙的结局”,武院士笑言:结局要么是“人类被热死”,要么是“人类被冻死”,而这两种宇宙的结局都是由宇宙物质和能量所决定的。他说,人们目前采用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广义相对论中物质和能量决定时空的几何性质。人们研究在宇宙大尺度的几何性质,发现宇宙是“平坦”的。人们首先去测算宇宙中的普通物质,然后又根据引力现象推算出宇宙中不能被光所揭示的物质,也就是暗物质。根据广义相对论的理论,人们发现普通物质和暗物质都不足以反映宇宙的“平坦”性质,从而提出了暗能量的概念。根据这一理论,构成宇宙的暗能量、暗物质和普通物质所占的比例,从而作出科学的预测,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而且是加速膨胀,而这将最终主宰“宇宙的命运”。

 

 

 

李惕碚院士:质疑式学习与批判思维

李惕碚院士是著名高能天体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主要从事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他开拓了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主持研制球载大型硬X射线望远镜并进行对天体高能辐射的空间观测,在世界上首次用准直调制望远镜实现了对硬X射线天体的高精度成像,提出和主持研制我国首颗天文卫星: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建立了银河γ射线的统计模型,该模型及其结论的正确性被空间和地面观测证实。

李惕碚院士在题为《质疑式学习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科学研究经历,介绍了自己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云南东川高山站的十多年工作经历。他说,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看似简单的小问题,却可能是现有的科学理论尚未解决的大问题,并通过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准确意义和大家一起探讨质疑式学习,从而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兴趣和亲近感。他从云南重粒子事例、银河γ射线源、对象-背景观测结果的可靠性、探测黑洞、探测宇宙等方面入手,详细阐述了我国宇宙线和空间高能天体物理的发展历程,讲述了西方的大统一和东方的对立统一“两种世界观”,从更高的视角对批判思维能力这一命题作了全面细致的阐释。他说,天文观测可望在不远的将来判定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真实图景,并可能导致对物理学基础的变革。李惕碚院士的讲座让在座师生深刻理解了什么是质疑式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培养批判思维能力,他对科学研究的不懈求索的执着精神、对祖国天体物理发展的满腔热情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李向东:宇宙中的黑洞

李向东是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入选为国家级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向东在题为《宇宙中的黑洞》的报告中,从宇宙中不同类型黑洞的基本性质、天文学家如何探寻黑洞现象、研究宇宙中的黑洞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述。他介绍了科学界对黑洞的研究现状,他说,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对黑洞有了较高的认识,但我国对黑洞的研究落后于国际水平。他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闻的时代”,随着我国天文卫星的发射,我国对黑洞的了解将达到一个新高度。

朱宗宏:聆听引力波

朱宗宏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起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和教育部高校天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朱宗宏在题为《聆听引力波——时空震颤的涟漪》的报告中,把引力波干涉仪比喻成一个助听器,可以帮助人们听到时空的震颤,他结合其团队参与引力波和相关前沿科学问题研究成果,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在场师生讲解了引力波基础和探测历史,以及本次探测到引力波的过程与意义,并展望了引力波探测与引力波天文学的未来发展。他认为,引力波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领域和知识,需要更多科学家一同探索。朱教授的报告让我们在寂静的天空中感受引力波带来宇宙深处美妙的音韵。

韩占文:恒星的一生

韩占文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双星演化研究和大样本恒星演化,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首席研究员。

韩占文在题为《恒星的一生》的报告中,用一个动画给在场的师生展示了宇宙的样子,并引用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典籍《梦辞天门》说明天文学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他的报告围绕已知的宇宙、恒星结构与演化基本图像、超新星与宇宙加速膨胀、双星演化与引力波等方面展开。韩占文研究员的报告告诉我们,几乎永远不变的星星,其实也有鲜活壮烈的生命过程。

吴学兵:发现类星体

吴学兵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科维理天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2月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宣布发现一颗人类观测到的早期宇宙中发光最亮、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2015年10月获第一届“中国天文学会黄润乾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奖”。

吴学兵教授在题为《发现类星体》的报告中,以火车经过时汽笛声音的变化为例,生动形象地引出了发现类星体的“红移”。他介绍了由他带领的团队从事类星体研究取得的成绩,他说:“研究团队用国内两米级小望远镜发现了目前已知的光度最高、中心黑洞质量最大的类星体。这一发现,将对人类探究黑洞的形成、演化等早期宇宙信息带来巨大帮助。”吴教授的报告启示我们:巨大的黑洞天体,躲在遥远的宇宙之中,现在却被人类的“眼睛”捕捉到,这个捕捉的过程是多么激动人心,黑暗的东西渐渐褪去面纱呈现在我们眼前。

周又元院士是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同时涉及宇宙学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等的研究。在交流互动环节,武向平、李惕碚、周又元3位院士,李向东、朱宗宏、韩占文、吴学兵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耐心细致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同时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界的很多未知等待同学们研究。科学家们的报告深入浅出,字字珠玑,旁征博引,发人深思,不仅增长了学生们的学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而且还让在场师生如沐春风,深深感受到科学家们自身独特的人文魅力,幽默诙谐的语言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报告会,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比喻形象生动,使自己对所生存的宇宙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来自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崔馨予同学说,“仰望星空历来都是富有哲学意味的事,我们因此会打开无限的联想和深思。自然的神奇壮阔、生命的丰富多彩,总是激发我们的哲学深思和科学探究的冲动,我们有幸置身于宇宙之中,我们会感受到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体会到生命意义的伟大。”

 

新闻来源:曲靖日报(珠江源晚刊第4版)  2017年4月24日

网站链接:http://epaper.qjrb.cn/html/2017-04/24/content_98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