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草木之名”点亮《植物生物学》课程思政
我校生物资源与食品工程学院《植物生物学》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该课程历经16年建设,于2020年和2021年分别被评为“云南省线下一流课程”和“云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由5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入选“云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课程负责人韩利红老师在云南省教学大赛和创新大赛中曾两次获得一等奖。
《植物生物学》是一门以讲授植物形态和系统发育为主的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教学团队主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讲授、案例讨论、小组项目和野外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意在使学生树立牢固的生命观念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其科学思维、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植物生物学》授课团队。
1.生态文明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植物的演化和生长发育与环境密不可分。介绍藻类植物时,以“请对那缕青丝口下留情”为课程思政案例,向学生讲解我国发菜(Nostoc flagelliforme)盗采盗挖现象。“发菜”隶属于蓝藻门念珠藻属,黑而长,如人的头发,谐音“发财”,深受人们喜爱。10亩草场可以采集1.5-2.5两发菜(40-50元),采集活动对草场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加速了草场沙化和珍惜物种灭绝。因此,我国在1998年8月4日,将发菜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严禁采集、销售和出口,政府和环保部门鼓励牧民保护环境、劳动致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植物生物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命观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植物生物学》课堂。
2.科学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植物生物学》以植物系统进化为主线进行讲授,涵盖了中国特有和代表性本土植物,重点传递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教学过程中,突出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对植物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如在讲授山茶科(Theaceae)植物时,以老一辈植物学家张宏达先生“为普洱茶正名”的科研经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英国人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野生型茶树,认为其是栽培型茶树的祖先,将之命名为“阿萨姆茶”,并认为印度是世界茶树的起源中心。20世纪80年代初,张宏达开始探究阿萨姆茶,他先后前往中国西南各个茶区做调研,通过数年研究,提出阿萨姆茶原产地为中国,并将其中文名改为“普洱茶”。该科研故事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勇气、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为科学献身的信念奠定了基础,同时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和研究生物学,必须重视野外考察。没有野外考察的基础,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课堂上学来的知识(张宏达)”。
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在中国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中,中国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古诗词鉴赏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博物知识。以古诗为载体,注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与植物意象考证,展示植物之美和中国诗人寄托在植物上的精神内涵。在讲授蔷薇科李属植物时,借助系列古诗词来详细描述桃(Prunus persica)的生物学特征、种类及其与人类文明史的关系,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等。通过学科交叉,从博物学角度解读古诗词中的植物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自信和对美的感知力。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植物既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又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生物学》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将结合,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