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学研究的新成果——评高树群副教授《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研究》

  • 2012.06.15
  • 作者:李红昌


  •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点击次数:

 

彝学研究的新成果

——评高树群副教授《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研究》

 

曲靖市彝族学会会长、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红昌

 

20122月,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树群所著《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研究》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很早以前就居住在川、滇、黔、桂地区,世代与汉、哈尼、傈僳、白族等民族和睦相处,在开发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研究》一书的出版,无论对彝区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维护祖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稳定都有建设性价值。特别值得高兴的是该书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视觉独特。该书以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为研究课题,以大量原始的彝族文献和鲜活的现实民俗为养料,借助伦理学、民族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量原始文献资料的收集、分析、梳理,科学界定了彝族传统道德的概念,归纳了彝族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以彝族传统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为线索,对彝族传统道德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寻找彝族传统道德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历史的透视和多方位的考察后梳理出彝族传统道德的特点,寻求彝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最佳“结合点”,挖掘彝族传统道德现代转化所需的历史文化资源。这样的研究彰显了该书在历史的视角上审视现实,在现实的立足点上反思历史的独特视角。

二是视野开阔。该书对彝族传统道德的探讨涉及到彝族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且每一个方面都有较为深刻全面的阐述。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闭独立的环境,形成了以血缘亲族关系为根本的家支本位观念;游牧和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孕育了仁爱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彝族先民受到儒家道德思想的净化、提升,形成了注重家庭和睦、邻里融洽、民族团结的人际和谐观;彝族地区存在的原始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和祖先崇拜,形成了人神和谐观。落后的自然经济,简单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加上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重义轻利、诚实守信,注重人伦的道德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分布广泛和彝族社会发展的多层次性形成了彝族传统道德不平衡性和混融性的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支系繁多等原因产生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神化史诗、民间故事、尔比、克哲及圣谕条规等多样的道德载体。

三是厚积薄发。作者于2001年师从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赵甲明教授攻读硕士学位,专门研究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问题。2003年,主持了“彝族传统道德的特点及其现代走向”校级课题;2011年主持了“彝族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教育厅课题。高树群副教授不断延伸研究的触角,拓展研究的空间,2012年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西部边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10年来,除教学和科研工作外,他还承担着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的行政工作,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的工作。繁忙和琐碎的日常工作没有减弱高树群副教授研究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问题的兴趣,先后在《贵州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人民论坛》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6篇。《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研究》一书的出版,既是对10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现,也将为他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树群副教授的新著《彝族传统道德及其现代转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