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的杰出校友(二)桂涛声:创作战歌激励军民的时代歌者
抗日烽火中的杰出校友(二)
桂涛声:创作战歌激励军民的时代歌者
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今天的曲师学子是否还会知道,在上世纪中国抵御外侮、抗日救国的烽火岁月里,曲靖师院的前身—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曾走出三位投笔从戎的杰出校友。他们或血染抗日疆场,成为硬战将军,被朱德总司令题词誉为“抗日民族英雄”;或创作抗日战歌,激励军民战胜日寇,谱写出被朱德总司令誉为 “八路军军魂战歌”的不朽经典;或开办抗大分校,培养军政人才,源源不断送到抗日前线,入朝作战前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和宴请,成为开国少将。他们是曲靖人民的骄傲、是曲靖师院的骄傲、是曲师学子的榜样,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不朽功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曲师学子,也必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谨以此文纪念这三位杰出校友。旨在告诫曲师莘莘学子: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练就本领、做出贡献。
——题记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这么一首歌,朱德总司令听到后,亲自抄录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全军学唱,歌曲后来成为电影《太行山上》、电视剧《八路军》和最近正在播放的电视剧《太行山上》的主题歌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日经典歌曲名叫《在太行山上》;有这么一首歌,1993年荣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评定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后被评为近百年来142首最佳音乐作品之一而载入音乐史册,这首雄伟悲壮的抗日经典歌曲名叫《歌八百壮士》。你可知道,这两首歌的词作者就是声名远扬的我校杰出校友—桂涛声。
桂涛声1901年农历3月出生于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的一回族农民家庭。原名桂独生,曾用名浩然、翘然,化名吴璧。“涛声”是他读书后自己取的笔名。两岁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务农为生。他天资聪明,在本村读完私塾后,城内当小学教员的伯父桂培根,视其有音体方面的特长,将他带到沾益县城里读完高小。1919年勤学上进的桂独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由于他学习刻苦,又有音体美的特长,在校仅读了四年,即于1923年8月破格考入昆明云南省立美术专科学校绘画科。
在昆明读书期间,桂涛声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萌发了对社会的愤懑情绪。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积极投入学潮,因而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下令辑拿未遂,便于1926年开除学籍。
1927年8月,他经同学介绍回到曲靖,到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担任美术教员。他结合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他还借庆祝元旦之机,亲自编写和主演富有反封建思想的剧目《钟国魂》,这个戏剧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礼教束缚青年人的思想自由和婚姻自由,桂涛声亲自扮演剧中男主角——钟国华,深得学生的拥护与好评。可是,他却因此而遭到当局的无端指责,认为“大逆不道”,有违社会风尚,于1928年2月被学校解聘,之后不得不到昆明谋生。
1928年4月,桂涛声离开曲靖赴昆明,随后即到广东韶关国民革命军第16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他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肆意杀害无辜老百姓,尸横遍野的凄惨景象。目不忍睹的现实,使他逐渐坚定了信仰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根据他的要求,经中共地下党组织考察后,桂涛声于1928年5月,在湖南省郴州城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策动官兵参加革命的特殊战斗。
1932年1月,“一二八事变” 爆发,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由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奋起抵抗,开始了松沪抗战。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第十九路军的将士们几乎没有棉衣,将士们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跟日本侵略者拼命作战,血拼厮杀。十九路军的将士们不仅衣着没有,而且武器弹药的装备也不足。但淞沪抗日战争得到了淞沪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社会各界短时间内捐款过百万,捐献的棉衣马上就送到了十九路军将士们的手里。十九路军的将士们穿着民众捐献的棉衣,温暖了身体和心灵,打击消灭日本侵略者的热情更加高涨。桂涛声根据广大人民群众赶做棉衣,捐送给第十九路军的抗日救国将士们的感人事迹,满怀深情敬意,充满热情的创作了《做棉衣》歌词:“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民族战士上战场。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收复失地保家乡。”《做棉衣》歌词由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后,《做棉衣》一歌很快就在群众中传唱开来。歌曲颂扬了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中国军队打击消灭日本侵略者的热情,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日本侵略者刻骨铭心的仇恨。
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屡受重挫的日军,不断增调援兵,突破大场防线,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谢晋元副团长受命率第524团第1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被日本侵略者数万人团团围困在四行仓库内。谢晋元为了迷惑敌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假说有800人。报界等媒体宣传赞扬并誉称他们叫“八百壮士”,这就是“八百壮士”一名的由来。谢晋元在四行仓库阵地上赋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用以激励官兵们奋勇杀敌。在副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带领下,官兵们浴血奋战,争先恐后,誓死不退,奋勇当先消灭入侵的日本强盗。
桂涛声被“八百壮士”可歌可泣的英勇顽强、拼命血战杀敌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充满敬佩崇敬爱戴之激情,热血沸腾的创作了《歌八百壮士》歌词:“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八百壮士一条心,十万强敌不敢当。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不会亡……。”《歌八百壮士》经著名曲作家夏之秋谱曲后,它传遍万水千山,唱响中国大地,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鼓舞广大爱国军民抗日救国的响亮号角之一。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赴山西,进行抗日宣传。9月3日,李公朴先生领着桂涛声在山西太原市见到周恩来和彭雪枫。周恩来向桂涛声介绍了正在组建的“国民革命军战争总动员委员会”,桂涛声便以“战总会”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名义,参加了牺盟会的民众干部训练班,担任“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政治代表,上了太行山投入抗战,并与同期到达太行山的老朋友冼星海相遇。桂涛声在太行山四个多月的日子里,被太行山雄伟山势的壮丽景色所振憾,被太行山抗日军民母送子,妻送郎,处处高昂的抗战情景和踊跃报名参军打日寇的火热场景所感动,他热血澎湃、充满激情创作了极其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歌词——《在太行山上》。其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干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冼星海接到桂涛声满怀激情所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歌词,仅用一夜时间就为《在太行山上》歌词谱好了曲。歌曲使歌词如长上了翅膀,迅速飞遍全国,响彻云霄,声震中华大地。朱德总司令听到这首抗日救亡歌曲后,十分喜欢,大加赞赏,亲自抄录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全军学唱抗日救国歌曲《在太行山上》。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日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是中华儿女抗日救国的精神写照,是中国军民奋勇杀寇的战斗号角,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震天怒吼,是中国军民抗日救亡的英雄史诗。歌曲表达了中国军民坚持抗日到底的坚定决心,成为鼓舞全中国抗日军民英勇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动力。歌曲《在太行山上》后来成为电影《太行山上》和电视剧《八路军》的主题歌曲而使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桂涛声也因此而声名大振。
1938年后,桂涛声先在国民党第13军下属的陵川游击司令部担任政治部主任,后到国民党第9军47师政治部担任少校干事,从事秘书工作,期间因为进行革命活动被拘禁审查。1941年2月,桂涛声脱离国民党军营后,到洛阳中学担任语文教员。期间,他在青年学生中继续坚持宣传马列主义,被学生中的一个三青团头目盯住,向校长告发,任教仅年余就被辞退。1943年4月,洛阳失守在急,他奔赴西安另谋出路。途中被土匪洗劫一空,忍饥挨饿,徒步到西安,到同事董文潇主办的《大陆图书公司》参与编辑出版《金丝鸟》杂志。1944年2月,他又到李继谷私人办的凤翔进修班教书。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他从西安到上海复兴中学教书,任教仅半年,便托人介绍,转入上海育才中学任教,从此定居上海。解放后,从1950年1977年,他一直兼任上海音乐协会副主席,为党的文艺工作作了应有的贡献。
1971年,棒涛声退休后,曾回原籍沾益县卡郎村探望乡亲故土,临别前曾捐款500元帮助家乡办公益事业。1982年12月,终因年老多病,医治无效,不幸于上海与世长辞,享年81岁。
桂涛声是时代的深情歌者,他创作的抗战经典歌词响彻中华大地并传唱至今。他曾经激励和鼓舞着中华儿女为拯救中华民族而殊死抗争,也必将激励和鼓舞着曲靖人民和曲师学子为创造幸福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著名抗日战歌词作者桂涛声
桂涛声创作的《在太行山上》抗日歌词
桂涛声创作的《歌八百壮士》抗日歌词
根据地将士高唱抗日歌曲
桂涛声(后排右四)与家人合影
桂涛声的妻子和四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