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的杰出校友(三)徐文烈:抗大分校培养人才的开国少将
抗日烽火中的杰出校友(三)
徐文烈:抗大分校培养人才的开国少将
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今天的曲师学子是否还会知道,在上世纪中国抵御外侮、抗日救国的烽火岁月里,曲靖师院的前身—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曾走出三位投笔从戎的杰出校友。他们或血染抗日疆场,成为硬战将军,被朱德总司令题词誉为“抗日民族英雄”;或创作抗日战歌,激励军民战胜日寇,谱写出被朱德总司令誉为 “八路军军魂战歌”的不朽经典;或开办抗大分校,培养军政人才,源源不断送到抗日前线,入朝作战前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和宴请,成为开国少将。他们是曲靖人民的骄傲、是曲靖师院的骄傲、是曲师学子的榜样,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不朽功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代曲师学子,也必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中。
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谨以此文纪念这三位杰出校友。旨在告诫曲师莘莘学子: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练就本领、做出贡献。
——题记
在曲靖师范学院的校友名录中,有这么一位杰出校友:他是云南省为数甚少的早期地下共产党员;他是红军中文化底蕴较深厚、具有高学历的“师范生”; 他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政委、总校政治部副主任,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源源不断地送往抗日前线;他是创造“滚动式”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经验的政治工作大师;他是血染朝鲜疆场的志愿军的高级指挥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和宴请。他就是1955年开国将帅行列中一位独具特质的将军—少将徐文烈。
徐文烈1909年11月13日出生在宣威板桥大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曾用名徐承武、何坤。他8岁入私塾读书,读满四年,又入板桥初级小学就读。他一边读书,一边帮助家里做些放牛、割草之类的农活。1923年1月考人板桥高级小学,1924年1月被叔父接到云南省立第三师范附属高小读书,1925年6月因家境所迫辍学。1926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读书一个学期后,家里无法接济他的读书费用,第二学期开学,他流着泪送走其他同学,独自坐在家里叹气,最后向亲朋好友借了钱,才又背着简单的行李步行三天赶到曲靖入学。星期天他上山打柴来卖,借以帮补生活。
在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期间,徐文烈受进步师生的影响,阅读进步书籍,思想进步很快。1928年7月他经陈昌郁(支部书记)、吴永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经常到穷苦群众中去教唱《工农十二杯酒》、《过年调》等歌曲,唤起民众。1929年8月,经在昆地下党员刘苑梅、程熙文推荐,徐文烈到陆良县南区碧云小学以教师的合法身份,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30年春,中共云南省委对陆良党组织作了调整,建立陆良中心县委,徐文烈为委员。1932年2月,徐文烈化名何坤,考入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教育系读书。1933年8月,他被人控告,以“思想左倾”、“常看《向导》周报”、“有共产党嫌疑”等罪名被捕入狱。因当局找不到任何证据。在担任昆明市长的地下党员熊从周营救下,由校长何瑶保释出狱。1934年1月。徐文烈毕业后回到宣威县立中学任教,继续开展秘密活动。
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进入云南。4月26日下午,红九军团进驻宣威县板桥镇,徐文烈喜出望外,便到处打听部队的领导人,终于见到了军团长罗炳辉。罗炳辉亲切地与徐文烈谈话,向他了解宣威的城防情况,听取他关于攻城的建议。徐文烈要求参加红军,并为红军攻占县城当向导。红九军团占领宣威后,徐文烈带领学生沿街宣传党的政策,宣讲红军的主张,控诉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罪恶,号召劳苦人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翻身求解放。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会师,徐文烈所在的红九军团奉命改称为红三十二军,编人由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1936年7月5日,红三十二军又奉命与红二、六军团一起组成红二方面军,并再次经雪山、草地于10月下旬到达甘肃会宁,参加了红军三个方面军的大会师。红九军团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几经改编列入过红军三个方面军序列的部队,徐文烈则是参加过三个方面军部队行军和作战的为数甚少的老红军之一。长征途中。徐文烈一直在红三十二军政治机关工作。他曾经三过雪山、草地,先后参加了蒲江、陈家坟、荥经、小河子、甘南、徽县、成县地区以及甘肃环县以西等战斗,历尽艰辛,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长征胜利结束后,徐文烈于1936年12月调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教导大队政治主任教员。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以后,徐文烈所在的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在贺龙的率领下,开赴抗日前线,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从1937年9月起,徐文烈先后任第120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河曲工作团主任;从1938年8月起,他先后任第120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随贺龙参加了上述地区的对日作战和开辟根据地的工作。在转战山西的战斗中,在关向应政委的领导下,徐文烈率领河曲工作团的同志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群众,组织武装,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1年2月,徐文烈被任命为第120师教导团政委。6月,八路军总部发布命令,将第120师教导团改编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任命第120师参谋长周士第兼任校长,徐文烈为政委。七分校还附设有陆军中学。陆军中学部由徐文烈兼任部长,七分校政治部主任杨尚高兼任政委。从1941年2月到1943年2月,徐文烈在七分校工作达两年之久。他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教学方针和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教学。在办校中,得到第120师首长的关怀和指导,师长贺龙、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经常来校了解情况、作报告。在徐文烈的领导下,通过边教学、边作战、边生产,培养了一批军事政治干部。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支援了抗日战争。 1943年2月,徐文烈从晋西北调往陕甘宁边区绥德县,任八路军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同年3月,中央决定,将晋察冀二分校、晋西北七分校、延安三分校(后改成军事学院)与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合并,徐文烈调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这时的七分校直属抗大总校领导。 1945年秋,徐文烈随同时任抗大总校代校长的何长工,带领抗大总校机关人员和学员,东渡黄河,向东北挺进。何长工、徐文烈带领这支不寻常的队伍。从绥德出发,跨越5省,历时半年,于1946年5月到达目的地黑龙江省北安。1946年2月10日通化省委发出通知,原抗大总校改为东北民主联军军政大学,林彪兼校长,彭真兼政委,徐文烈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滇军第六十军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徐文烈被任命为政委。他成功地领导了对这支起义部队的改造,独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集中整训、发展起义将领加入共产党、开展诉苦运动、开展三个教育(革命战争观教育、内部团结教育和政策纪律教育)等等;他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以控诉的方式,从思想上、立场上对国民党起义官兵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成功改造的道路,这条经验在解放战争后期得到了普遍推广。之后,他又领导了对国民党第二十兵团和“国防部挺进军”的改造。徐文烈为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和将其建设成新型的人民军队,倾注了心血和精力,奉献了才华和智慧,堪称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成功改造起义部队的一位名垂史册的儒将!
抗美援朝时期,从1950年10月下旬开始,曾泽生和徐文烈奉命率领第五十军先后两次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修建飞机场、攻占敌岛和指挥朝鲜西海岸反登陆防御作战,取得了辉煌战果。 毛泽东、彭德怀和志愿军总部高度赞赏和评价第五十军在朝鲜战场创造的光辉战绩。志司1月31日发出通令,表彰了第五十军指战员。最令徐文烈难以忘怀的是毛泽东的接见。1951年5月底,毛泽东接见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首长,听取战况汇报,接着又宴请大家。席间,毛泽东说古论今,谈笑风生。他从徐文烈的名字想到了徐文长。笑着问:“你知道徐文长吗?”徐文烈没有多想,脱口而出:“是哪个根据地的?我不认识。”毛泽东哈哈大笑:“此人乃明朝人士也!《古文观止》上有他的传。”徐文烈听后不免有点汗颜。本来,徐文烈在大学里学的是文史专业,广泛涉猎历史、哲学、文艺、政治、军事等各种书籍,知识面很广,对《古文观止》是相当熟悉的,但一时紧张而未答上来。为此,徐文烈对毛泽东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记忆力佩服至极。
1954年2月,徐文烈告别与他同生死、共命运、艰苦奋战了五个春秋的50军全体将士,奉调回国,协助刘伯承等领导南京军事学院的工作,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他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各一枚。在南京军事学院工作朝间,徐文烈十分辛苦,以至积劳成疾,患脑血栓,一度偏瘫,但病情稍有好转,又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去。1959年12月,他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
1968年初,徐文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起来,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1年2月18日,徐文烈被定为“叛徒”,开除党籍、军籍。同年3月被遣送回云南老家。身负战伤、疾病缠身的徐文烈,委身在一间低矮潮湿的房子里艰难度日。1972年7月16日。他上书毛泽东:“今林贼授首,已化飞灰,随从羽翼相继落网,贼等任何诬陷于职历史之处。已易查明……谨恳示有关首长,赐予严肃鉴定,以清泾渭。忠奸不两立,此生为党为人民,誓当继续流血流汗,虽死而无恨。”1973年4月,在一些老战友的帮助下,徐文烈的子女费尽周折,将他接回北京。
1976年12月28日,徐文烈因心肌梗死去世,终年67岁。1979年4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徐文烈举行隆重的追悼会,为他公开平反昭雪,彻底恢复名誉,并进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徐文烈从青年时代起从事革命活动,后加入工农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年代里,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他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保卫祖国,援助朝鲜,他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徐文烈是我党的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立下的不朽功勋!
开国少将徐文烈将军
1958年秋,军事学院领导合影。前排从左至右:廖汉生、徐斌洲、王平、钟期光、张震,后排从左至右:吴嘉民、仲曦东、肖新春、张藩、徐文烈。
1951年3月,志愿军第50军军长曾泽生(中排右二)、军政委徐文烈(前排右)、副军长蔡正国(中排右三)、军司令部副参谋长李佐(中排右一)、军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中排左三)、第150师政委李冠元(前排左)等于汉江阻击战结束后,在汉城附近的兴国寺留影。
徐文烈在台上作报告
1948年初,徐文烈、王特夫妇和女儿燕燕于齐齐哈尔东北军政大学。